1.交通控制区域动态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计算所有相邻交叉口之间路段的粗划分指标CI,并以此进行初次划分:当CI>40时,交叉口间进行协调能取得较好的协调效果;当CI<-8时,无需进行协调;
2)对初次划分剩余的路段,根据粗划分指标对它们进行降序排序并开始遍历,进一步对子区进行再次细划分;
3)根据绿波带带宽达到率AB是否满足调整条件,对子区进行动态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控制区域动态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粗划分指标CI根据距离原则、流量原则、周期原则进行初次划分,其中CI:式中:kA和kB为比例放大系数,为使三个原则在式中的地位相当,通过比例系数调整使它们处在同一数量级别,通常取kA=360,kB=3600;q为综合流量,即是一个与车辆种类(车身长度)无关的用来反映通过停止线混合车流数量的参量;D为交叉口间的距离,单位为千米;C1和C2分别为上游交叉口和下游交叉口单点控制时所需的最佳信号周期;DS为饱和度;G为绿灯时间,单位为秒;V为最大流率,单位为1000辆/小时;g为有效绿灯时间,单位为秒;T为绿灯期间停止线上无车通过的时间,单位为秒;t为车流正常通过停止线时车辆间的时距,单位为秒;h为车辆间时距的个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控制区域动态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初次划分剩余的路段,根据粗划分指标对它们进行降序排序并开始遍历:对于-8≤CI≤40的路段,需要进行细划分,首先对它们进行排序,为后面的细划分做准备;
步骤2:在未遍历的路段当中选取粗划分指标最大的路段:粗划分指标CI越大,说明两交叉口间的关联性越强,则优先考虑尝试划入同一子区;
步骤3:试着将路段两端的交叉口划入同一个子区:其实不仅仅是路段两端的交叉口,如果路段两端是两个子区,则考虑将两个子区进行合并;
步骤4:用最大绿波带优化模型计算子区最大双向非对称绿波带带宽:最大双向非对称绿波带带宽即为相同带宽的情况,只是目标函数中的加权系数kw和kv不相等;
步骤5:子区内绿波带带宽是否满足要求:用细划分指标AB来衡量绿波带带宽达到率是否满足要求,由于是采用非对称的双向绿波带带宽,所以达到率AB的计算公式具体化为:式中:Bw和Bv分别为正向和反向的绿波带带宽,kw和kv分别为它们在目标函数里的加权系数,Gwmin和Gvmin分别为正向和反向各交叉口协调相位的绿灯时间最小值;同样取阈值为66%,即当AB≥66%时,确定将路段两端的交叉口划入同一个子区,否则不划入;
步骤6:是否还有未遍历的路段:如果还有没遍历的路段,则跳转到步骤(2)继续执行,否则说明所有路段已遍历完毕,子区划分结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控制区域动态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调整条件包括:(1)在每个信号周期内,审查调整条件,即计算绿波带带宽达到率AB是否满足AB≥66%;
(2)根据调整条件是否达标,计算“调整指数”,若未达标,则“调整指数”累计值加1,否则累计值减1;
(3)若“调整指数”累计值达到4,则认为子区的划分已经“过时”,需要对子区做出调整。
调整后,“调整指数”累计值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