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三维结构且具有电刺激和pH响应的聚吡咯/海藻酸盐凝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a、制备水杨酸掺杂聚吡咯的纳米颗粒:配制5~10mmol/L水杨酸的水溶液5~10mL,称取70~700m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加入上述溶液中搅拌溶解;移取0.1~1.0mL体积比为1:2~
1:8的吡咯和环己烷的混合溶液滴加于上述溶液中,冰浴并磁力搅拌1.0~2.0h;反应结束后,将溶液超声处理5~15min,形成微乳液;加入5~10%的聚乙烯醇溶液,搅拌均匀后进行冰浴;向微乳液中逐滴加入0.10~0.20mol/L的过硫酸铵水溶液10~20mL,冰浴12~24h;离心洗涤3~5次后进行冷冻干燥12~24h,得到水杨酸掺杂聚吡咯的纳米颗粒;
b、制备水杨酸掺杂聚吡咯纳米颗粒/海藻酸盐的凝胶:称取步骤a制得的水杨酸掺杂聚吡咯的纳米颗粒50~100mg分散于10~20mL蒸馏水中并进行磁力搅拌0.5~1.0h,向搅拌的溶液中缓慢滴加0.1~1.0%的海藻酸钠水溶液10~20mL;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1.0~2.0h使其形成分散良好的溶液;再向上述溶液中滴加20~40mL的0.1~1.0%无水氯化钙水溶液,搅拌过夜;反应结束后,抽滤洗涤3~5次;将产物冷冻干燥12~24h后,得到水杨酸掺杂聚吡咯纳米颗粒/海藻酸盐的凝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三维结构且具有电刺激和pH响应的聚吡咯/海藻酸盐凝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聚吡咯掺杂的药物水杨酸替代为阿司匹林、紫杉醇、喜树碱、阿霉素或甲氨蝶呤。
3.根据权利要求1得到的三维结构且具有电刺激和pH响应的聚吡咯/海藻酸盐凝胶应用于不同电场条件下的药物体外释放:配制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用于模拟人体环境,取15~30mg复合材料,置于透析袋中,并将透析袋悬浮于50~100mL的PBS中以100rpm的速度进行磁力搅拌,于恒温条件下进行电刺激释放;用两块不锈钢板作为施加电场的条件进行复合材料的药物释放;调节电场强度为0V、0.2V、0.4V和0.6V,分别释放11.5h;每隔0.5h从溶液中吸取3mL溶液,测定水杨酸的含量,同时补充相同体积的PBS;水杨酸的含量使用 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98nm处测定,根据测定的水杨酸含量计算出不同时间的累积释药百分数。
4.根据权利要求1得到的三维结构且具有电刺激和pH响应的聚吡咯/海藻酸盐凝胶应用于不同pH条件下的药物体外释放:配制PBS用于模拟人体环境,取15~30mg复合材料,置于透析袋中,并将透析袋悬浮于50~100mL的PBS中以100rpm的速度进行磁力搅拌,于恒温条件下进行电刺激释放;调节PBS的pH为3.4、5.4、7.4和9.4,分别释放11.5h;每隔0.5h从溶液中吸取3mL溶液,测定水杨酸的含量,同时补充相同体积的PBS;水杨酸的含量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298nm处测定,根据测定的水杨酸含量计算出不同时间的累积释药百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