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合成桑黄高活性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下述步骤组成:(1)一级种子的培养
将斜面保藏的活化好的桑黄菌种接种到种子培养基中进行一级种子培养,接种量是每
100ml的种子培养基中接入4~5块大小为5mm×5mm的菌块,培养温度为27~30℃,转速为
150~180r/min,培养时间为7~9天;
上述的1L种子培养基中:葡萄糖为15.0~22.0g、土豆为150.0~220.0g、KH2PO4为0.5~
2.5g、MgSO4为0.2~0.5g,加水至1L,该种子培养基的pH为6.5;
(2)二级种子的培养
将步骤(1)中的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接到种子培养基中进行二级种子培养,接种量为5~
15(V/V)%,培养温度为27~30℃,转速为150~180r/min,培养时间为7~9天,得到二级种子;
(3)发酵培养
将步骤(2)的培养好的二级种子接到发酵培养基中,接种量为5~15(V/V)%,培养温度为27~30℃,转速为150~180r/min,培养4~5天向发酵培养基中加入D-101大孔树脂,继续培养3~4天;
1L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为15.0~22.0g、蛋白胨为2.0~7.0g、香豆素为0.02~0.06g、苯丙氨酸为0.2~0.6g、吐温-80为1.0~4.0g、肉桂酸0.05~0.5g、MgSO4为1.0~5.0g、KH2PO4为0.5~3.0g,加水至1L,该发酵培养基的pH为6.5;
(4)提取桑黄活性黄酮类化合物
在步骤(3)的发酵培养完成后过滤出D-101大孔树脂,利用D-101大孔树脂将发酵培养基中生成的黄酮类化合物吸附出来,用80%的甲醇洗脱出来,得到桑黄活性黄酮类化合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桑黄高活性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中的桑黄菌种的名称为Phellinus sp.P0988,保藏号为CCTCC NO:M2012080,保藏单位是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是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日期是2012年3月14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合成桑黄高活性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1L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为18.0~20.0g、蛋白胨为3.0~5.0g、香豆素为0.02~
0.04g、苯丙氨酸为0.25~0.5g、肉桂酸为0.05~0.3g、MgSO4为1.0~3.0g、KH2PO4为0.5~
2.0g、吐温-80为1.0~3.0g,加水至1L,该发酵培养基的pH为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