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水体污染底泥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污染底泥为富营养化严重的城市河道和景观湖水体的污染底泥,该修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水体的主要污染物类型及污染负荷,在水体中均匀投加粒径为1~4mm的底泥活性覆盖材料,覆盖厚度为2~6cm,以快速削减水体中污染物负荷,改善底层水体和表层底泥的氧化还原环境,隔绝污泥底泥和延缓营养盐释放水质,改善水体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至适宜沉水植物生长需要的光照补偿深度,为沉水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力的生境条件,底泥活性覆盖材料为天然沸石、生物沸石、锁磷剂 和改性净水厂污泥中的至少一种;
(2)待水体水质明显改善且透明度提高至大于三分之一水深时,向水体中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为苦草、狐尾藻、眼子菜和黑藻中的至少一种,其中苦草种植密度为35~65株/m2;狐尾藻种植密度为4~7芽/丛,8~10丛/m2;眼子菜种植密度为25~55株/m2;黑藻种植密度为8~17芽/丛,8~14丛/m2;
(3)在冬季时进行沉水植物恢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污染底泥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水体中水底浮泥多且松散,则先进行适当清淤后再投加底泥活性覆盖材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污染底泥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水体的水深在3m以内,沉水植物采用叉子种植法种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污染底泥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水体的水深在3m以上,沉水植物采用包裹无纺布抛掷法种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污染底泥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活性覆盖材料的粒径为1~3mm,覆盖厚度为2~5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体污染底泥的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苦草种植密度为40~60株/m2;狐尾藻种植密度为5~6芽/丛,9丛/m2;眼子菜种植密度为30~50株/m2;黑藻种植密度为10~15芽/丛,9~12丛/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