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巷道离层型顶板锚杆支护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离层型顶板进行界定,通过岩性及力学模型计算判断出顶板是否会发生离层:煤矿覆岩所特有的沉积环境形成的层状岩体,岩层层面多为岩体结构中的弱面,岩层层面的拉裂、剪切滑移都易发生离层,离层位置及离层值的确定是锚杆支护设计的基础;
基于关键层理论及组合梁荷载计算公式,判断离层可能发生的位置:当(qn+1)1<(qn)1,(qn)1为第n层对第1层的荷载,就说明第n+1层岩层对第1层岩层施加不到荷载了,此时认为第n分层与第n+1分层之间是具备发生离层条件的位置;
将顶板岩梁模型简化为简支梁受均布荷载作用,计算岩层的挠度:式中,Ei为第i个关键岩层的弹性模量;qi为作用在第i个关键岩层的荷载,Ei为第i分层岩层的弹性模量、γi为第i分层岩层的弹性容重、hi为第i分层岩层的厚度,γn为第n分层岩层的弹性容重,根据式(1)求得;L=B+2B0,B为巷道宽度,B0为附加跨度;Ii为惯性矩,Ii=hi3/12,hi为第i个关键岩层的高度;
根据普氏理论,侧壁处与破裂面的夹角为 求得附加跨度:式中,H为巷道高度,为巷帮岩体的内摩擦角;
离层值b应为两个相邻层组之间的挠度差:
b=wi-wi+1 (4)步骤2、离层单独作用下锚杆的荷载计算
全长锚固锚杆长度L,x为距离巷道表面的距离,x0为离层发生位置,锚固体直径D,锚杆直径为d,锚杆弹性模量Eb,浆体弹性模量Eg,复合弹性模量 锚杆界面剪应力为τ(x),轴力为P(x),剪切位移为u(x);根据岩层移动时拉拔荷载对锚杆的作用机理,建立理论模型,采用二阶段线性剪切滑移模型,对离层作用荷载进行弹塑性分析;
结合式(5)、(6)有:
弹性状态时,接触面上剪应力与剪切位移成比例变化,K为剪切刚度系数,与围岩和注浆材料有关,锚固体界面剪应力表示为:τ(u)=Ku (8)将式(8)代入式(7),得到:
令 解微分方程:
βx -βx
u(x)=C1e +C2e (10)根据式(5)可以求得:
离层会对锚杆产生拉拔作用,基于拉拔荷载对锚杆的作用机理,假设离层处产生的外荷载为P0,代入边界条件:离层左侧锚固段始端P(x)|x=0=0, 离层右侧锚固段 P(x)|x=L=0,分别求出系数C1、C2,得到离层左右两侧锚固体剪切位移、剪应力和轴力的分布:临空面到离层段:
离层到岩体内部:
弹性状态下,离层值b就等于离层左右两侧锚固体界面相对剪切位移之和:令ω=[cth(βx0)+cth[β(L-x0)]],由(18)式得:锚杆在拉拔荷载P作用下,根据式(11),代入边界条件:锚固段始端P(x)|x=0=P,锚固段末端P(x)|x=L=0,可求出C1、C2,将C1、C2代入式(10)得:相应的,锚固体轴力及与围岩界面剪应力分布公式为:当荷载相对较大时,锚固段始端剪应力达到界面抗剪强度,界面会发生脱粘破坏,孔壁周围的岩体将进入塑性阶段,第二阶段的剪应力与位移关系曲线可得:τ(u)=τs (23)
将式(23)代入式(7)得到塑性部分位移:如果不考虑界面脱粘情况,按照锚固体与围岩体完全粘结情况获得的剪应力沿锚杆分布,实际情况中,当界面剪应力超过界面抗剪强度时,就会发生滑移,剪应力沿锚杆轴向会发生重新分布,峰值点会向锚杆后部移动,相应滑移段上的剪应力为界面的残余强度,考虑界面脱粘情况的剪应力分布;
设离层左右两侧剪应力大于界面抗剪强度的锚固段长度分别为L0,依据另滑移前曲线在0~L0范围下的面积等于滑移后曲线0~Ls范围下的面积,计算出滑移范围Ls,式中τe为界面的极限抗剪强度;τs为滑移范围内Ls处的残余剪切强度,根据式(26)可以求得:弹、塑性转折点处 根据式(22)得P′=P-πDτsLs,代入式(27)求出C3;
根据式(12),此时弹性部分位移:
弹性部分锚固体轴力及与围岩界面剪应力分布公式为:当x=Ls时,u塑(x)=u弹(x),结合式(3.36)、(3.37)推导出C4,代入C3、C4得:离层对锚杆作用荷载的弹塑性分析,临空面到离层段:离层到岩体内部:
根据上节理论推断,改变边界条件,可得离层左右两侧弹、塑性剪切位移:临空面到离层段:
离层到岩体内部:
式中,P′=P0-πDτsLs1;P″=P0-πDτsLs2;
由此得到在不考虑锚杆外端托盘影响时,界面处于弹塑性状态下锚固体的剪应力及轴力分布;
临空面到离层段-塑性:
τ1塑(x)=τs (41)
P1塑(x)=P0+πDτs(x-x0) (42)离层到岩体内部-塑性:
τ2塑(x)=τs (43)P2塑(x)=P0-πDτs(x-x0) (44)临空面到离层段-弹性:
离层到岩体内部-弹性:
式中,Pe1、Pe2分别为离层左右两侧处于临界滑动状态时的极限拉拔力,考虑界面脱粘情况,离层值b的表达式如下:①x0在锚杆左侧,当Pe1
局部锚固锚杆都要施加一定的预紧力,无离层条件下,杆体受到预紧力作用的同时还受到围岩变形的相互作用;当岩体中出现离层后,随着离层的扩展,离层对杆体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考虑主要因素对杆体的影响,理论模型分为两部分:局部锚固锚杆施加预紧力和锚杆受离层单独作用模型,r0为圆形巷道半径,Q为施加在锚杆上的预紧力;
τ=τ′±τ1,2 (54)
P=πD∫|τ|dx (55)式中,τ′为无离层情况下锚杆的剪应力;τ1,2为离层产生的附加应力,下标1,2表示离层左右两侧;系统剪应力与离层产生的剪应力方向一致时,取正号;
反之,取负号;
计算出P0,代入公式(14)和(18),结合公式(54)剪应力按照弹性方法叠加,叠加后的剪应力大于抗剪强度时,进入弹塑性阶段,再根据式(24)~(27)计算出离层左右两侧的滑移范围Ls1、Ls2;
步骤3、锚杆支护参数设计
巷道高H,半跨宽a,按照塑性区范围和冒落拱高度计算锚杆有效长度,两者取较大值:等效圆半径r0为:
则不支护时煤巷内部最大非弹性区半径Rp为:顶部非弹性区深度:l2=Rp-H/2 (58)冒落拱高度:
基于悬吊理论,锚杆承载力设计值应不小于冒落拱内围岩的重量:N=k·bm·a1·a2·γ (60)式中,k为安全系数,取1.5;γ为巷道顶部围岩容重;a1、a2为锚杆间排距,取a1=a2=a;N为锚杆承载力设计值;
锚杆间排距:
锚杆直径:
锚杆的锚固长度:
锚杆的设计长度为:
L顶=l2+Ld+L外 (64)式中,Pmax为锚杆承受的最大轴力;N为锚杆承载力设计值;[σ]为锚杆的允许抗拉强度;
qr为锚固体与岩石孔壁间的粘结强度设计值;b为冒落拱高度;k为安全系数,取1.5~2.0;
L外为锚杆外端长度,取0.1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离层型顶板锚杆支护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步骤3中,当外荷载增大时,锚杆的支护参数均有所调整,为确保支护设计的安全性,应增加锚杆的直径和锚固长度;在锚杆所受荷载超过设计锚固力时,应减小锚杆的间排距,离层条件下杆体的外荷载明显增加,将离层的作用荷载考虑到系统锚杆支护设计中,根据公式(54)和(55)确定锚杆荷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