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纳米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含1-15个苯环的芳香族的四酸二酐和含1-5个苯环的芳香族二胺混合均匀得混合物,再加入混合物质量20-90倍的高沸点极性溶剂,混合成均匀体系;然后在氮气的保护下将均匀体系加热至180℃恒温0.5-3小时,再冷却至50-60℃,得到具有羧酸结构的聚酰亚胺前驱体,接着向具有羧酸结构的聚酰亚胺前驱体中加入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体系,然后升温至120-140℃恒温反应0.5-3小时,即得黏度在100-4500厘泊的聚酰亚胺树脂;
其中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体系为含1-3个苯环的芳香族二异氰酸酯或者含1-3个苯环的芳香族二异氰酸酯和多羟基化合物的混合液;
其中,含1-15个苯环的芳香族四酸二酐、含1-5个苯环的芳香族二胺和含1-3个苯环的芳香族二异氰酸酯的摩尔比为(1-0.5):0.5:(0.3-0.5);
2)按质量份数,将10-45份的聚酰亚胺树脂,80-90份的极性有机溶剂以及0.1-1份稀释剂、1-2份的成膜剂以及占聚酰亚胺溶液体系0.1-2.0%的分子量调节剂混合成聚酰亚胺溶液体系;
3)采用匀胶法、刮刀工艺或基底流延法以0.5-30N的力将聚酰亚胺溶液体系均匀铺展在洁净的基底上并挥发溶剂,得到待处理薄膜;然后将待处理薄膜经亚胺化法交联固化,即得到纳米聚酰亚胺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1-15个苯环的芳香族的四酸二酐为均苯二酐类化合物、联苯二酐类化合物、多联苯二酐类化合物、二苯甲烷二酐类化合物、由脂肪链隔开的二酐类化合物、含炔基二酐类化合物、含酮基二酐类化合物、3,3’,4,4’-二苯甲醇四酸二酐、3,3’,4,4’-二苯甲醇四酸二酐的酯类化合物、含苯胺结构二酐类化合物,二苯醚二酐类化合物,二苯硫醚二酐类化合物,二苯砜二酐类化合物、二醚二酐类化合物、二硫醚二酐类化合物、含三并环二酐类化合物、含酯基的二酐类化合物、含酰胺链的二酐类化合物,含六元或七元萘酐单元的二酐类化合物、2-(3,4-二羧基苯基)-4-(3’,4’-二羧基苯氧基-4-苯基)-2,3-酞嗪酮二酐、苯并呋喃[2,3-b]苯并呋喃-2,
3,8,9-四酸二酐,3’,3’-二氧-[1,1’]-螺二苯酞-5,5’6,6’-四酸二酐、双(3,4-二羧基苯基)苯基膦氧化物二酐、1,3,5-三氧-三(4-苯酐)苯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均苯二酐类化合物为均苯二酐、3-三氟甲基均苯二酐、3-苯基均苯二酐、3-(4-三氟甲基苯基)均苯二酐、3-[3,5-双(三氟甲基)苯基]均苯二酐、3-(4-正己氧基苯氧基)均苯二酐、3-(4-正辛氧基苯氧基)均苯二酐、3,6-二溴均苯二酐、3,6-二(三氟甲基)-均苯四酸二酐、3,6-二苯基均苯二酐,3,6-双(4-三甲硅基苯基)均苯二酐、3,6-双(4-特丁基苯基)均苯二酐、3,6-双(3-三氟甲基苯基)均苯二酐、3,6-双(4-三氟甲基苯基)均苯二酐、3,6-二[3’,5’-双(三氟甲基苯基)]均苯二酐、3,6-二羟基均苯二酐、3,6-二(甲氧基)均苯二酐、3,6-二(n-辛氧基)均苯二酐、3,6-二(n-正十二烷氧基)均苯二酐、3,6-二苯氧基均苯二胺、3,6-(甲氧基苯基)均苯二酐、3,6-二(4-正丁氧基苯氧基)均苯二酐、3,6-二(4-正辛氧基苯氧基)均苯二酐、3,6-二(4-正十二烷氧基苯氧基)均苯二酐、3,6-双(4’-正己氧基联苯-4-氧基)均苯二酐、3,6-双(4’-正辛氧基联苯基-4-氧基)均苯二酐、3,6-双(4’-正癸氧基联苯基-4-氧基)均苯二酐、
6-双(4’-正十二烷氧基联苯基-4-氧基)均苯二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多联苯二酐类化合物为3,3’,4,4’-对三联苯二酐、2,2’,3,3’-对三联苯二酐、
3,4,3’,4’-对三联苯二酐、3,4,3’,4’-间三联苯二酐、3,4,3’,4’-(5’-特丁基-m-三联苯)二酐、3,4,5,6,-四苯基-1,2-二(3-二苯酐)苯、1,4-二(3,5,6-三苯基苯酐)苯、4,4’-二(3,
5,6-三苯基苯酐)二苯醚、4,4’-二(3,5,6-三苯基苯酐)二苯酮、3,3’,4,4’-对位四联苯二酐、3,3’,4,4’-对位五联苯二酐、3,3’,4,4’-对位六联苯二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二苯甲烷二酐类化合物为2,2-二(3,4-二羧基苯基)甲烷二酐、2,2-二(3,4-二羧基苯基)丙烷二酐、2,2-二(3,4-二羧基苯基)乙烷二酐、六氟二酐、4,4’-[2,2,2-三氟-1-(3-三氟甲基苯基)乙叉]二邻苯二甲酸酐、4,4’-[2,2,2-三氟-1-(3,5-二三氟甲基苯基)乙叉]二邻苯二甲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由脂肪链隔开的二酐类化合物为2,7-双-(3,4-二羧基苯基)-2,7-二甲基辛烷二酐、2,7-双-(3,4-二羧基苯基)-2,7-二甲基十二烷二酐、4,4’-(1,3-六氟丙撑)二苯酐、
4,4’-(1,4-八氟丁撑)二苯酐、4,4’-(1,5-十氟戊撑)二苯酐、4,4’-(1,6-十二氟己撑)二苯酐、4,4’-(1,7-十四氟庚撑)二苯酐、4,4’-(1,8-十六氟辛撑)二苯酐、4,4’-(全氟烷撑)二苯酐、5,6-二羧基-1-(3,4-二羧基苯基)-1,3,3-三甲基茚二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含炔基二酐类化合物为1,2-双(4-苯酐)乙炔、1,2-双(3-苯酐)乙炔、2,5二辛氧基-1,4-苯撑二乙基炔基-4,4’-双(邻苯二甲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含酮基二酐类化合物为二苯甲酮四酸二酐、3,3’,4,4’-二苯酮四酸二酐、2,3’,
3,4’-二苯酮四酸二酐、2,2’,3,3’-二苯酮四酸二酐、2,2’-二氯-4,4’,5,5’-二苯酮四酸二酐、2,2’-二溴4,4’,5,5’-二苯酮二酐、2,2’-二羟基二苯酮二酐、1,3-二(3,4-二羟基苯酰基)苯二酐、1,3-二(3,4-二羟基苯酰基)-5-特丁基苯二酐、3,5-二(3,4二羟基苯基)联苯二酐、3,5-二(3,4二羟基苯酰基)-4-硝基联苯二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3,3’,4,4’-二苯甲醇四酸二酐的酯类化合物为3,3’,4,4’-二苯甲醇四酸二酐的丙烯酸酯、3,3’,4,4’-二苯甲醇四酸二酐的甲基丙烯酸酯、3,3’,4,4’-二苯甲醇四酸二酐的肉桂酸酯、3,3’,4,4’-二苯甲醇四酸二酐的呋喃基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含苯胺结构二酐类化合物为4,4’-对苯二胺二苯酐、4,4’-间苯二胺二苯酐、4,
4’-(4,4’-二苯醚二胺)二苯酐、N,N-(3,4-二羧基苯基)苯胺二酐、N,N-双(3,4-二羧基苯基)-p-特丁基苯胺二酐、3,3’-联咔唑-N,N’-双(4-邻苯二甲酸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二苯醚二酐类化合物为3,4,3’,4’-二苯醚二酐、2,3,2’,3’-二苯醚二酐、2,3,
3’,4’-二苯醚二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二苯硫醚二酐类化合物为3,4,3’,4’-二苯硫醚二酐、2,3,2’,3’-二苯硫醚二酐、2,3,3’,4’-二苯硫醚二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二苯砜二酐类化合物包括3,4,3’,4’-二苯砜二酐、2,3,2’,3’-二苯砜二酐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所述的二醚二酐类化合物为由-OCH2CH2O-连接的双(邻苯二甲酸酐)、由-O(CH2CH2)2O-连接的双(邻苯二甲酸酐)、由-O(CH2CH2)3O-连接的双(邻苯二甲酸酐)、由-O(CH2CH2)4O-连接的双(邻苯二甲酸酐)、由-O(CH2CH2)5O-连接的双(邻苯二甲酸酐)、由-O(CH2CH2)6O-连接的双(邻苯二甲酸酐)、4-双[(3,4-二羧基苯氧基)乙基]氨基-4’-硝基二苯乙烯二酐、4,4’-(对苯)二醚二酐、3,3’-(对苯)二醚二酐、4,4’-(间苯)二醚二酐、3,3’-(间苯)二醚二酐、4,
4’-(邻苯)二醚二酐、4,4’-(甲基对苯)二醚二酐、4,4’-(4-甲基邻苯)二醚二酐、4,4’-(3-甲基邻苯)二醚二酐、4,4’-(特丁基对苯)二醚二酐、4,4’-(特丁基邻苯)二醚二酐、4,4’-(3-氟代邻苯)二醚二酐、4,4’-(氯代对苯)二醚二酐、4,4’-(苯基对苯)二醚二酐、4,4’-(间甲苯基对苯)二醚二酐、4,4’-(间三氟甲苯基对苯)二醚二酐、4,4’-[3,5-二(间三氟甲苯基)对苯]二醚二酐、4,4’-(2-二苯基磷酰基-1,4-苯)二醚二酐、4,4’-(对二甲基邻苯)二醚二酐、4,4’-(3-甲基-5-特丁基邻苯)二醚二酐、4,4’-(2,5-二特丁基对苯)二醚二酐、3,3’-(2,5-二特丁基对苯)二醚二酐、4,4’-(3,5-二特丁基邻苯)二醚二酐、3,3’-(3,5-二特丁基邻苯)二醚二酐、4,4’-(2,5-二异戊基)对苯二醚二酐、4,4’-(2,3-萘)二醚二酐、3,6-双(3,
4-二羧基苯氧基)苯并降冰片烷二酐、2,5-三蝶烯-二醚二酐、2’,5’-双(3,4-二羧基苯氧基)-p-三联苯二酐、4,4’-三甲基对苯二醚二酐、1,4-双(2,3-二羧基-4,5,6-三氟苯氧基)苯二酐、1,4-双(2,3-二羧基-4,5,6-三氟苯氧基)-2,3,5,6-四氟苯二酐、1,4-双(2,3-二羧基-2,5,6-三氟苯氧基)-2,3,5,6-四氟苯二酐、4,4’-(4,4’-联苯氧基)二酐、3,3’-(4,4’-联苯氧基)二酐、4,4’-(2,2’-联苯氧基)二酐、4,4’-(2,6-萘氧基)二酐,4,4’-(1,5-萘氧基)二酐、4,4’-(2,2’-二甲基)联苯氧基二酐、4,4’-(3,3’-二甲基)联苯氧基二酐、4,4’-(3,3’,5,5’-四甲基)联苯氧基二酐、3,3’-(3,3’,5,5’-四甲基)联苯氧基二酐、4,4’-(2,
2’-联萘氧基)二酐、4,4’-[4,4’-(3,3’,5,5’-四苯基)联苯氧基]二酐、4,4’-[4,4’-(2,2’-二甲基-3,3’,5,5’-四苯基)联苯氧基]二酐、4,4’-[4,4’-(2-氯代-3,3’,5,5’-四苯基)联苯氧基]二酐、4,4’-[4,4’-(2,2’,3,3’,5,5’-六苯基)联苯氧基]二酐、4,4’,(3,3’-二苯甲烷)二醚二酐、4,4’-(3,3’,5,5’-四甲基-4,4’-二苯甲烷)二醚二酐、3,3’-(3,3’,5,5’-四甲基-4,4’-二苯甲烷)二醚二酐、4,4’-双酚A二醚二酐、3,3’-双酚A二醚二酐、4,4’-(3,3’,
5,5’-四甲基)双酚A二醚二酐、4,4’-(3,3’-二甲基-5,5’-二特丁基)双酚A二醚二酐、4,4’-(3,3’,5,5’-四溴)双酚A二醚二酐、1,1’-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丁烷二酐、1,1-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环己烷二酐、1,1-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金刚烷二酐、4,4’-氢-4,7-甲烷-5H-茚-5-叉)双(1,4-苯撑)二氧]二酐、9,9-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芴二酐、6,6’-双(3,4-二羧基苯氧基)-3,3,3’,3’-四甲基螺双茚二酐、4,4’-(四苯甲烷)二醚二酐、2,2’-双(3,4-二羧基苯氧基)-9,9’-螺双茚二酐、3,3-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苯酞二酐、6,6’-双(3,4-二羧基苯氧基)-4,4,4’,4’,7,7’-六甲基-2,
2’-螺双色满二酐、1,1’-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1-苯基-2,2,2-三氟乙烷二酐、
4,4’-(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酮二酐、4,4’-(2,3-二羧基苯氧基)二苯酮二酐、4,4’-(3,
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醚二酐、4,4’-(2,3-二羧基苯氧基)二苯醚二酐、4,4’-(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硫醚二酐、4,4’-(2,3-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硫醚二酐、4,4’-(3,4-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4,4’-(2,3-二羧基苯氧基)二苯砜二酐、4,4’-(3,4-二羧基苯氧基-2,2’,
5,5’-四甲基)二苯砜二酐、1,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环丙烷二酐、1,1’-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乙炔二酐、4,9-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金刚烷二酐、1,
3-双(4-羟基-α,α-二甲基苄基)苯二醚二苯酐、2,6-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甲酰基]吡啶二酐、4-苯基-2,6-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甲酰基]吡啶二酐、2,6-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喹啉二酐、5,5’-双[4-(2-苯并咪唑基-4’-苯氧基)苯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二硫醚二酐类化合物为9,9-双[4-(3,4-二羧基苯硫基)苯基]芴二酐、4,4’-(3,
4-二羧基苯硫基)二苯硫醚二酐、4,4’-(3,4-二羧基苯硫基)二苯砜二酐、4,4’-(2,3-二羧基苯硫基)二苯砜二酐、3’,3’-(3,4-二羧基苯硫基)二苯砜二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含三并环二酐类化合物为2,3,6,7-蒽四酸二酐、二苯并[a,h]蒽-5,6,12,13-四酸二酐、[5]螺烯[5]-5,6,9,10-四酸二酐、9,9-二苯基氧杂蒽二酐、9,9-二甲氧基杂蒽二酐、9-甲基-9-乙基氧杂蒽二酐、9,9-二乙氧基杂蒽二酐、9,9-二丁氧基杂蒽二酐、9-甲基-
9-三氟甲基氧杂蒽二酐、9,9-二(三氟甲基)-氧杂蒽二酐、9-三氟甲基-9-五氟乙基氧杂蒽二酐、9,9-五次甲氧基杂蒽二酐、9,9-六次甲氧基杂蒽二酐、9-甲基-9-苯基氧杂蒽二酐、9-三氟甲基-9-苯基氧杂蒽二酐、9-五氟乙基-9- 苯基氧杂蒽二酐、9-七氟丙基-9-苯基氧杂蒽二酐、9-三氟甲基-9-间(三氟甲基)苯基氧杂蒽二酐、9-七氟丙基-9-对(全氟基)苯基氧杂蒽二酐、9-羟基-9-苯基氧杂蒽二酐、9-乙酰氧基-9-苯基氧杂蒽二酐、9-羟基-9-对氯苯基氧杂蒽二酐、9-乙酰氧基-9-对氯苯基氧杂蒽二酐、二苯并二氧六环二酐、含螺双茚满和二苯并二氧六环结构的二酐、噻蒽四酸二酐、2,7,8-氧硫杂蒽二氧化物四酸二酐、2,3,7,8-氧二甲基硅杂蒽四酸二酐、2,3,7,8-氧二苯基硅杂蒽四酸二酐、噻蒽四氧化物四酸二酐、
10-苯基吩噁膦-2,3,7,8-四酸二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含酯基的二酐为三偏苯三酸酐-1,3,5-苯三酯、苯甲酸苯酯-3,4,3’,4’-四甲酸二酐、二偏苯三酸酐乙二醇酯、二偏苯三酸酐己二醇酯、二偏苯三酸酐-1,4-苯二甲醇酯、二偏苯三酸酐-1,2-乙二硫醇酯、2,3-双(3,4-二羧苯基羧乙氧基)-4’-硝基茋二酐、2,5-双(3,4-二羧苯基羧乙氧基)-4’-硝基茋二酐、2,4-双(3,4-二羧苯基羧乙氧基)-1-(2,2-二氰基乙烯基)苯二酐、3,4-双(3,4-二羧苯基羧乙氧基)-1-(2,2-二氰基乙烯基)苯二酐、2,3-双(3,4-二羧苯基羧乙氧基)-1-(2,2-二氰基乙烯基)苯二酐、二偏苯三酸酐的分散红二酯、
2,5-双(3,4-二羧苯基羧乙基)-4’-吡啶盐基茋二酐、C61二酚的酯二酐;
所述的含六元或七元萘酐单元的二酐类化合物为1,4,5,8-萘四酸二酐、苯酰基萘-3’,
4,4’,5-四酸二酐、联萘二酐、1,4-双(1-萘二酸酐四苯基-4-苯基)苯、4,4’-二(萘二酸酐四苯基苯基)联苯、4,4’-二(萘二酸酐四苯基)二苯酮、6,6’-二磺酸联萘二酐、二甲基硅烷二萘酐、二萘酮二酐,对苯二酰基二萘酐、间苯二酰基二萘酐、对苯二氧基二萘酐、2,5-联苯二氧基二萘酐、4,4’-(1,4’-二苯醚二氧基)二苯酐、2,2-二苯基丙叉二硫醚二萘酐、芴-9,9’-双(4-苯撑硫-1,8-萘酐)、3,3,3’,3’-四甲基-1,1’-螺双茚-6,6’-双(4-硫-1,8-萘酐)、二苯酮-4,4’-双(4-硫-1,8-萘酐)、二苯砜-4,4’-双(4-硫-1,8-萘酐)、3,4,9,10-苝四酸二酐、1,6,7,12-四氟代-3,4,9,10-苝四酸二酐、1,6,7,12-四氯代-3,4,9,10-苝四酸二酐、1,
6,7,12-四(对特丁基苯氧基)-3,4,9,10-苝四酸二酐、1,6,7,12-四苯氧基-3,4,9,10-苝四酸二酐、2,2’,6,6’-萘四酸二酐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1-5个苯环的芳香族二胺为对苯二胺、4,4’-二氨基二苯甲烷、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IPP)、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砜(BAPS)、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醚、芴二胺(FDA)、4,4’-双(4-氨基苯氧基)联苯、1,4-双(4-氨基苯氧基)苯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1-3个苯环的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为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2,2’-双[4-(4-异氰酸酯苯氧基)苯基]丙烷(BIPP)、双[4-(4-异氰酸酯苯氧基)苯基]砜(BIPS)、双[4-(4-异氰酸酯苯氧基)苯基]醚(BIPE)、芴二异氰酸酯(FDI)、4,4’-双(4-异氰酸酯苯氧基)联苯、1,4-双(4-异氰酸酯苯氧基)苯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多羟基化合物为季戊四醇、苯酚、正钛酸丁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其中,含有1-3个苯环的芳香族二异氰酸酯和多羟基化合物的混合液中芳香族二异氰酸酯的含量大于等于混合液质量分数的4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沸点极性溶剂是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咪唑啉酮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混合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极性有机溶剂是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N-二乙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N-环己基吡咯烷酮、吡啶、二甲基砜、N-乙酰基吡咯烷酮、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咪唑啉酮、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乙苯、甲乙苯、二乙基苯、异丙基苯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混合而成;
稀释剂为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乙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乙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丙酯、邻苯二乙酸二丙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丙酯、邻苯二乙酸二异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乙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乙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乙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戊酯、邻苯二乙酸二戊酯、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邻苯二乙酸二异戊酯、γ-丁内酯、氯苯、溴苯、二氯苯、二溴苯、环己酮、1-四氢萘酮、葑酮、佛尔酮或异佛尔酮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成膜剂为苯酚、甲酚、苯甲醇、甲苯、季戊四醇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所述的分子量调节剂为3-巯基丙酸异辛酯、2,4-二苯基-4-甲基-1-戊烯、4,4-二甲基-
2,4-二苯基-1-丁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叔十二烷基硫醇、正十二烷基硫醇、巯基乙醇、乙基硫醇、3-丙烷磺酸内酯中的一种或多种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亚胺化法为化学亚胺法、热亚胺法或化学热亚胺化法:
所述的化学亚胺化法:是将待处理薄膜连同基底浸入30℃的亚胺化溶液中,恒温1-2小时,然后将待处理薄膜在50-150℃下干燥3-4小时;
所述的热亚胺化法:是在80-120℃下将待处理薄膜恒温0.5-3小时,然后在小于等于20℃/min的升温速率下升温到120-260℃恒温0.5-3小时;
所述的化学热亚胺化法:是将待处理薄膜连同基底浸入30℃的亚胺化溶液恒温1-2小时,然后将待处理薄膜在50-150℃下干燥3-4小时,再在小于20℃/min的升温速率下升到
150-200℃恒温0.5-3小时;
所述亚胺化溶液是由乙酸酐或三氟乙酸酐与吡啶按照摩尔比为(1-1.5):(0.8-1.5)进行配比得到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匀胶法中匀胶机的转速为120-8500r/min,所述的将聚酰亚胺溶液体系均匀铺展在洁净的基底上的过程是在真空度大于等于80KPa的环境中进行的;且基底选择具有10-70mm有效半径的基体,洁净的基底的粗糙度小于等于0.5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