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成岩模拟孔隙度的定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
2)原始资料数据库建立
建立的原始资料数据库包括以下几种:
(1)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
(2)成岩相类型数据库D_s
(3)物源数据库O_n
(4)沉积旋回数据库C_p
(5)沉积厚度数据库T_h
3)建立孔隙度预测模型
(1)储层网格化
将研究区储层网格化;研究区储层的每个网格用Wi(X,Y,Z)表示;
(2)确定网格属性;
a.根据研究区沉积相-岩相数据确定网格Wi(X,Y,Z)的沉积相-岩相F_m;
b.根据研究区成岩相确定网格Wi(X,Y,Z)的成岩相D_s;
c.根据研究区物源数据确定网格Wi(X,Y,Z)的物源属性O_n;
d.根据研究区沉积旋回数据确定网格Wi(X,Y,Z)的旋回属性C_p;
e.根据研究区构造等值线数据确定网格Wi(X,Y,Z)的厚度属性T_h;
f.根据上述步骤a、b、c、d和e,确定每个网格的综合属性Wi(X,Y,Z)=G(F_m,D_s,O_n,C_p,T_h);
(3)确定网格孔隙度预测模型;
a.确定相同沉积相-岩相区域F_m的孔隙度预测模型Φ1i,在研究区选择相同沉积相-岩相中的单井分析测试数据,拟合孔隙值Φ与深度Z的函数关系,得到F_m区域的孔隙度预测模型,即为:Φ1i=f1i(X,Y,Z,F_m);
b.确定相同成岩相区域D_s的孔隙度预测模型Φ2i,在研究区选择相同成岩相区域的单井分析测试数据,拟合孔隙值Φ与深度Z的函数关系,得到D_s区域的孔隙值预测模型,即为:Φ2i=f2i(X,Y,Z,F_m);
c.确定相同物源区域O_n的孔隙度预测模型Φ3i,在研究区选择相同物源区域的单井分析测试数据,拟合孔隙值Φ与深度Z的函数关系,得到O_n区域的孔隙值预测模型,即为Φ3i=f3i(X,Y,Z,O_n);
d.确定相同沉积旋回区域C_p的孔隙度预测模型Φ4i,在研究区选择相同沉积旋回区域的单井分析测试数据,拟合孔隙值Φ与深度Z的函数关系,得到C_p区域的孔隙值预测模型,即为:Φ4i=f4i(X,Y,Z,C_p);
e.确定相同厚度区域T_h的孔隙度预测模型Φ5i,在研究区选择相同厚度区域的单井分析测试数据,拟合孔隙值Φ与深度Z的函数关系,得到T_h区域的孔隙值预测模型,即为Φ5i=f5i(X,Y,Z,C_p);
(4)孔隙模拟计算;
根据每个网格的综合属性Wi(X,Y,Z)=G(F_m,D_s,O_n,C_p,T_h)确定模拟点孔隙预测数学模型,并计算得到每个网格的孔隙度;
其中:Φ为现今孔隙模拟值;Φji为孔隙度预测模型,1≤j≤5;fj为孔隙度影响因子,fj=0或fj=1;kji为孔隙度影响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酸盐岩储层成岩模拟孔隙度的定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收集的地质资料包括以下内容:①研究区沉积相研究成果图;
②研究区成岩相研究成果图;
③研究区岩石相分布图;
④研究区物源分布图;
⑤研究区单井孔隙度数据;
⑥研究区地层界面构造等值线图;
⑦研究区沉积旋回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碳酸盐岩储层成岩模拟孔隙度的定量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1)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
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相类型包括:盆地-海绵骨针岩F_1、盆地-粉屑灰岩F_2、盆地-灰泥岩F_3、开阔陆棚-碳酸盐岩储层F_4、开阔陆棚-页岩F_5、碳酸盐岩储层台地斜坡脚F_6、碳酸盐岩储层台地前斜坡-细粒沉积F_7、碳酸盐岩储层台地前斜坡-灰砂岩F_8、碳酸盐岩储层台地前斜坡-灰泥岩F_9、台地边缘生物礁-粘结岩F_10、台地边缘生物礁-灰泥岩F_11、台地边缘生物礁-障积岩F_12、台地边缘砂-滩灰岩F_13、台地边缘砂-岛屿F_14、台地边缘砂-障积岩F_15、开阔台地-灰砂岩F_16、开阔台地-生物丘F_17、开阔台地-碎屑岩F_18、局限台地-冩湖F_19、局限台地-碎屑砂岩F_20、局限台地-潮汐坪F_21、局限台地-碎屑岩F_22、台地蒸发岩-白云岩F_23、台地蒸发岩-蒸发岩F_24;
(2)成岩相类型数据库D_s
碳酸盐岩储层成岩相包括:胶结相D_1、白云化相D_2、方解石化相D_3、硅化相D_4、重结晶相D_5、强溶蚀相D_6、弱溶蚀相D_7、压溶相D_8、破裂相D_9、烃类充注相D_10;
(3)物源数据库O_n
物源数据库O_n包括物源东O_1、物源东西O_2、物源西O_3、物源西南O_4、物源南O_5、物源东南O_6、物源东O_7、物源东北O_8;
(4)沉积旋回数据库C_p
对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旋回类型进行概括和分类,其中包括:正旋回C_1、反旋回C_2、复合旋回C_3;
(5)沉积厚度数据库T_h
根据不同的沉积厚度将沉积厚度数据库T_h分为以下级别:Ⅰ级厚度T_1即为10000≥T>500米、Ⅱ级厚度T_2即为500≤T<200米、Ⅲ级厚度T_3即为200≤T<100米、Ⅳ级厚度T_4即为100≤T<50米、Ⅴ级厚度T_5即为T≤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