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在基坑支护结构中心设置钢承力柱,基坑支护采用二层结构,一层环形梁直径为14~24m,一层环形梁高度为600~650mm,宽度为300mm,一层环形梁与钢承力柱之间设置一层支撑梁,一层支撑梁高度为600~650mm,宽度为300mm,一层环形梁与一层支撑梁交接部位设置钢格构柱,基坑边坡顶部设置压顶梁,压顶梁高度为600~650mm,宽度为300mm,压顶梁与一层环形梁之间设置一层支撑梁,压顶梁与一层环形梁之间设置斜撑梁,斜撑梁一端设置在一层环形梁1/4圆弧沿圆弧方向的1/3和2/3处,斜撑梁另一端设置在压顶梁沿长度方向1/4处,斜撑梁高度为600~650mm,宽度为300mm;二层环形梁直径为24~36m,二层环形梁高度为500~550mm,宽度为300mm;二层环形梁与钢承力柱之间设置二层支撑梁,二层支撑梁高度为500~550mm,宽度为300mm,二层环形梁与二层支撑梁交接部位未设置钢格构柱,基坑边坡中部设置腰梁,腰梁高度为500~550mm,宽度为
300mm,二层环形梁与腰梁之间设置二层支撑梁;钢承力柱高出一层环形梁顶面1.5~1.8m,钢承力柱与一层环形梁之间设置钢锚索,钢锚索与一层环形梁拉结点沿一层环形梁圆弧均匀分布;钢承力柱伸入地下室底板以下土层,钢承力柱底端离地下室底板距离为钢承力柱顶端离地下室底板距离的1.5~1.7倍;
钢承力柱采用厚度为15~18mm的钢管,钢管内每隔0.5~0.7m设置钢板进行加强,在钢承力柱与一层支撑梁或二层支撑梁交接部位留置方形预留孔,方形预留孔深度为100~
120mm,宽度和长度与一层支撑梁或二层支撑梁相同,方形预留孔底部和顶部均设置钢隔板,钢承力柱的方形预留孔外面设置临时钢覆板;
施工步骤包括:
(1)施工钢承力柱;通过液压静力压桩将钢承力柱压入土层;
(2)安装一层环形梁、压顶梁、一层支撑梁和斜撑梁的钢筋,支设一层环形梁、压顶梁、一层支撑梁和斜撑梁的模板,拆除钢承力柱方形预留孔外面的临时钢覆板,方形预留孔底部和顶部均设置钢隔板,一层支撑梁的钢筋伸入方形预留孔后与钢承力柱的钢隔板进行焊接,在方形预留孔内浇筑混凝土,此后再浇筑一层环形梁、压顶梁、一层支撑梁和斜撑梁混凝土;
(3)张拉钢锚索;
(4)待一层环形梁、压顶梁、一层支撑梁和斜撑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开挖一层环形梁外部的土方;一层环形梁外部的土方采用分块分层开挖,一层环形梁外部的土方分成四块开挖,开挖采用对称方式,以减少开挖时产生的附加应力,第一块挖完后再开挖对角的土方;分层开挖厚度为500~600mm;一层环形梁外部的土方开挖至一半深度时再开挖一层环形梁内部的土方,一层环形梁内部的土方采用分块分层开挖,一层环形梁内部的土方分成四块开挖,开挖采用对称方式,第一块挖完后再开挖对角的土方;分层开挖厚度为500~600mm;待一层环形梁内部的土方开挖至一半深度时再开挖一层环形梁外部剩余的土方,最后再开挖一层环形梁内部剩余的土方;
(5)安装二层环形梁、腰梁、二层支撑梁的钢筋,支设二层环形梁、腰梁、二层支撑梁的模板,拆除钢承力柱方形预留孔外面的临时钢覆板,二层支撑梁的钢筋伸入方形预留孔后与钢承力柱的钢隔板进行焊接,在方形预留孔内浇筑混凝土,此后再浇筑二层环形梁、腰梁、二层支撑梁混凝土;
(6)待二层环形梁、腰梁、二层支撑梁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开挖二层环形梁外部的土方;二层环形梁外部的土方采用分块分层开挖,二层环形梁外部的土方分成四块开挖,开挖采用对称方式,第一块挖完后再开挖对角的土方;分层开挖厚度为500~
600mm;二层环形梁外部的土方开挖至一半深度时再开挖二层环形梁内部的土方,二层环形梁内部的土方采用分块分层开挖,二层环形梁内部的土方分成四块开挖,开挖采用对称方式,第一块挖完后再开挖对角的土方;分层开挖厚度为500~600mm;待二层环形梁内部的土方开挖至一半深度时再开挖二层环形梁外部剩余的土方;二层环形梁外部范围的地下室底板分成四块进行浇筑,浇筑顺序与土方开挖顺序一致,即第一块土方开挖完毕后进行浇筑第一块地下室底板,其他块地下室底板依次类推;相邻混凝土块之间设置钢板止水带;
(7)待二层环形梁外部范围的地下室底板浇筑完毕后再开挖二层环形梁内部剩余的土方;二层环形梁内部范围的地下室底板分成四块进行浇筑,浇筑顺序与土方开挖顺序一致,即第一块土方开挖完毕后进行浇筑第一块地下室底板,其他块地下室底板依次类推;相邻混凝土块之间设置钢板止水带;
(8)支设地下室侧壁的钢筋、模板并进行浇筑混凝土;
(9)拆除支护结构,支护结构拆除采用光面切割爆破;先拆除二层环形梁、腰梁、二层支撑梁;再拆除一层环形梁、压顶梁、一层支撑梁和斜撑梁;
(10)拆除钢锚索;
(11)割除一层支撑梁或二层支撑梁钢筋和钢承力柱的联接,拔除钢承力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