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挤压箱,其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并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挤压箱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开口,所述开口的轴线与所述挤压箱的底部的轴线重合,所述挤压箱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污水出口;
两块隔板,其沿所述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挤压箱内,且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隔板为长方形,且与所述挤压箱上设置有污水出口的侧壁平行,且相隔一定距离,开口位于两块隔板之间,隔板的底部、隔板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的底部、挤压箱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固定,且无缝连接,每块隔板上均间隔设置有多个滤水孔,隔板的顶部的高度低于挤压箱的顶部的高度;
挡板,其设置在所述挤压箱的底部,并与所述开口相对,当挡板与所述挤压箱的底部相贴合时,所述挡板封住所述开口,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分别与其中部铰接,且两处铰接点与所述开口相对,挡板的中部的下方间隔设置有多根支撑腿;
两根支撑杆,其分别设置在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并在动力的驱动下分别推动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上下移动;
两块压板,其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压板为倒L形,且由均为方形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组成,两块第一板体位于两块隔板之间,两块第二板体分别朝向两块隔板,第一板体与隔板平行,第一板体的底部、压板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条侧边分别与挤压箱的底部、挤压箱上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壁接触,第二板体的底部与隔板的顶部齐平;
第一杆体,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两块第一板体之间,且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重合,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
多对第二杆体,其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一对第二杆体相对于第一杆体对称设置,一对第二杆体中的两根第二杆体分别与两块第一板体对应,第二杆体的一端与第一杆体铰接,另一端和与其对应的第一板体铰接;当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时,第一杆体能带动各根第二杆体的一端上下移动;
两个收集箱,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挤压箱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下方,且不限制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运动,两个收集箱设置为:当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向下运动时,挤压箱中的淤泥能沿着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的斜面进入两个收集箱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板,其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两根支撑杆的下方,两根支撑杆的底部分别与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板在动力的驱动下上下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体为内部中空,且底部敞开的长方体形;
所述淤泥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三杆体,其为长方体形,且沿竖直方向设置,并位于挡板的上方,第三杆体的底部与挡板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三杆体的横截面的尺寸与第一杆体的内部的横截面的尺寸相同,第一杆体套设在第三杆体上,当第一杆体在动力的驱动下向下移动至第一杆体的底部与挡板的中部相抵时,各根第二杆体均沿水平方向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对导向杆,一块第二板体对应一对导向杆,一对导向杆沿所述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每根导向杆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设置,导向杆的一端穿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板体中,另一端和与其相对的挤压箱的侧壁固定连接;导向杆不限制第二板体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导向杆分别穿设在与其对应的第二板体上沿挤压箱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泥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收集箱相对于所述挤压箱沿竖直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收集箱为内部中空,且顶部敞开的长方体形,两个收集箱相对的两个侧壁分别与挤压箱上设置有污水出口的侧壁平行,且与挡板上沿挤压箱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相抵,两个收集箱相对的两个侧壁的上部分别与其下部铰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