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文化遗产古代石窟残损石雕的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现场采集数字化高精度影像,采集拍摄45°角、正面、侧面90°角三张数字化高精度原始影像;
步骤二、将步骤一采集到的三张数字化高精度原始影像传输进电脑,用平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进行饱和度、对比度和格式的处理,得到预处理的高精度数字化影像照片;
步骤三、将步骤二得到的预处理的高精度数字化影像照片导入到三维建模制作软件
3dsmax中,在3dsmax中开始建模,完成现场采集数字化高精度原始影像的3dsmax模型的建模;
步骤四、在3dsmax模型中,进行模拟修复,完成残损部分的修复性建模模型的制作;
步骤五、在3dsmax模型中,将步骤四中制作好的残损部分的修复性建模模型和步骤三中的现场采集数字化高精度原始影像的3dsmax模型结合起来,利用修改器中的转换成可编辑多边形/编辑表面模型/节点选项/节点焊接/表面光滑,将两者中间的缝隙进行缝合,合成一个整体,制得石雕模型;
步骤六、按照石雕模型,对原残损石雕用加固陶泥进行捏塑修补,制造石雕修复造型;
步骤七、用LED冷光源紫外线固化设备对石雕修复造型进行照射后快速固化;
步骤八、将固化后的石雕修复造型安装在可移动变高圆垫支撑修补支架上,在石窟现场移动到和原残损石雕同步对位,支撑、粘合、打磨,等待干透后,去除可移动变高圆垫支撑修补支架,修复成功;
所述步骤八中可移动变高圆垫支撑修补支架包括长方体铝合金外框架(1),所述长方体铝合金外框架(1)的顶部设置有铝合金支撑固定架(2),所述长方体铝合金外框架(1)的底部设置有底部支撑板材(5),所述底部支撑板材(5)的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竖直设置的圆柱支撑垫(3),所述圆柱支撑垫(3)间隔设置且排列成支撑矩阵,且每个所述圆柱支撑垫(3)为伸缩结构,所述底部支撑板材(5)两侧边均匀套设有若干个竖直设置的螺丝柱(4),所述螺丝柱(4)的底部设置在底板(8)的两侧边,所述螺丝柱(4)的底端套设有电机皮带(7),所述电机皮带(7)控制螺丝柱(4)旋转从而使套设在螺丝柱上的底部支撑板材(5)在螺丝柱(4)上上下移动,所述螺丝柱(4)的顶部与底板两侧的侧边支撑架(9)的顶部相连接,且底板(8)的底部下方边角处设置有可移动承重钢轮(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代石窟残损石雕的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现场采集数字化高精度原始影像的3dsmax模型的具体方法为:在3dsmax中建模,以导入的预处理的高精度数字化影像照片为拓扑图,在俯视、平视、测试和立体视图四个视图中进行数字化修复建模,利用修改器中的建模工具进行精确化数字临摹建模和表面细分建模,完成现场采集数字化高精度原始影像的3dsmax模型的建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代石窟残损石雕的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模拟修复的具体方法为:在3dsmax中,对场景进行仿真模拟打光照明和材质赋予,按照现场采集数字化高精度影像里的阳光角度、强度和色彩进行3d模拟打光照明,给现场采集数字化高精度原始影像的3dsmax模型添加灰色高光材质和实景贴图,在3dsmax中,对现场采集数字化高精度原始影像的3dsmax模型中的残损部分进行修复性建模,将3dsmax模型的长宽高分成8:3:15的比例格子,将残损部分的模型建模出来,残损部分的单个模型面数控制在3200-4600之间,在变形器中赋予表面光滑工具,完成残损部分的修复性建模模型的制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代石窟残损石雕的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六中所述加固陶泥的制备方法为:
1)、在聚氯乙烯乳化粉中添加为其3倍重量的可塑剂,再加热溶解成液状,然后冷却至常温成为浓稠状软性粘胶;
2)、在步骤1)制得的浓稠状软性粘胶中添加为其1.5倍重量的聚氯乙烯乳化粉,再均匀搅拌混合成粘胶物;
3)、将步骤2)制得的粘胶物在常温下长时间静置,使粘胶与聚氯乙烯乳化粉进行反应,再逐渐硬化变成不粘手而可捏塑的粘土半成品;
4)、在粘土半成品中添加硅氧生橡胶、光引发剂或光固化剂,再进行搅合均匀,以制成不粘手及软硬适中的加固陶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代石窟残损石雕的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七中LED冷光源紫外线固化设备为UV-LED芯片,波长为405NM、395NM、365NM三个波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代石窟残损石雕的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支撑固定架(2)包括沿长度方向设置的支撑杆A(201)和支撑杆B(202),所述支撑杆A(201)与铝合金支撑固定架(2)两侧横杆(20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B(202)与位于铝合金支撑固定架两侧的横杆(204)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杆A(201)的一侧连接有对应于底部支撑板材(5)上方的矩形方框(203),所述支撑杆B(202)贯穿矩形方框(203)的两个侧杆(205),且支撑杆B(202)与侧杆(205)滑动连接,所述侧杆(205)与横杆(204)平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代石窟残损石雕的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圆柱支撑垫(3)间隔距离为1/3圆柱支撑垫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代石窟残损石雕的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承重钢轮(6)的个数为6套,每套所述可移动承重钢轮(6)包括2个相互连接的承重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世界文化遗产古代石窟残损石雕的修复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移动变高圆垫支撑修补支架的使用方法为:a、将固定在底部支撑板材(5)上的圆柱支撑垫(3)按照石雕修复模型的底部凹凸起伏的表面进行精确高度调节,形成支撑矩阵;
b、将制作好的固化后的石雕修复造型移动到可移动变高圆垫支撑修补支架,平整放置在圆柱支撑垫(3)形成的支撑矩阵上面,推动底部可移动承重钢轮,将石雕修复模型移动到原残损石雕的对面;
c、通过电机带动电机皮带(7)移动从而带动螺丝柱(4)旋转,从而带动底部支撑板材(5)和在其上面的石雕修复模型在螺丝柱(4)上向上移动,直至和原残损石雕完全对齐;
d、在石雕修复模型和原残损石雕的残损石雕截面中间添加缝合胶液,进行支撑处理,等干透后即可完成修复,推动底部可移动承重钢轮,将可移动变高圆垫支撑修补支架移开,修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