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河湖淤泥就地处理的一体化滨岸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一体化滨岸带系统依次由淤泥生态处理、虹吸排水、淤泥渗滤液深度处理三个子系统组成;所述淤泥生态处理系统自上而下设置植物、填料、曝气管和集水管,通气管与集水管相连;虹吸排水系统中的虹吸管为可伸缩式驼峰型;所述淤泥渗滤液深度处理包括第一级生态处理单元升流式湿地和第二级生态处理单元表面流湿地;所述淤泥生态处理系统的填料自下而上分层设置,包括排水层、过渡层、过滤层和覆盖层;所述排水层为厚度15 cm、直径10-30 mm的砾石;所述过渡层为厚度10 cm、直径4-15 mm的砾石;所述过滤层为厚度25 cm、直径0.5-5 mm的火山石;
所述覆盖层为厚度10 cm、直径8-20 mm的砾石;淤泥渗滤液深度处理系统的第一级生态处理单元升流式湿地的填料自下而上分层设置,包括进水层、过滤层和排水层;所述进水层为厚度15 cm,10-30 mm直径的砾石;所述过滤层为厚度20 cm,0.5-5 mm直径的火山石;所述排水层为厚度15 cm,10-30 mm直径的砾石;淤泥生态处理系统种植挺水植物,淤泥渗滤液深度处理系统的升流式湿地种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表面流湿地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滨岸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淤泥生态处理系统底部坡度为0.1%-0.3%;所述集水管为穿孔管,与通气管相连,管道内径为8-15 cm,通气管高出池体
15-30 cm,用土工布分别将集水管与通气管包裹;所述曝气管紧邻集水管并设置在其之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滨岸带系统,其特征在于,虹吸排水系统中的虹吸管形状为驼峰型,上升段水平倾角为30-45°;虹吸管设计成伸缩式,可灵活调节虹吸管的高度为
15-50 cm,驼峰顶点高于淤泥生态处理系统集水管15-35cm,虹吸管出水水位低于集水管水位20-40 cm,虹吸管内径为8-1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滨岸带系统,其特征在于,升流式湿地的穿孔进水管和排水管分别设置在进水层和排水层内,管道内径为8-15 cm,两管的水位差为20-40 cm,进水管的水位低于虹吸管驼峰顶点40-60 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滨岸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淤泥渗滤液深度处理系统的第二级生态处理单元表面流湿地的水位与河道/湖泊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滨岸带系统,其特征在于,淤泥生态处理系统和淤泥渗滤液深度处理系统的池底及池壁铺设PE防渗膜,各层填料之间铺设土工布。
7.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一体化滨岸带系统处理淤泥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为:
(1)淤泥生态处理:将河道和湖泊含水率高于70%的淤泥,以50-80 kg干物质/(m2·a) 的负荷投加,分层平铺在淤泥生态处理系统的覆盖层之上,每隔30-60天投加一次,每次投加厚度不超过15 cm,至池体填满为止,填充的最终高度为0.5-1.2 m,含水率降至50%以下进行清除,淤泥生态处理系统内部配置通气管和曝气管,曝气间隔周期为15-30天,曝气量为50-100 mL/min,曝气时间为1-2天,实现淤泥的脱水和无害化;
(2)通过虹吸排水系统将淤泥生态处理系统底部集水管收集的渗滤液排到淤泥渗滤液深度处理系统;
(3)在淤泥渗滤液深度处理系统中,渗滤液依次经过升流式和表面流湿地的两级生态处理,出水达标排入河道或湖泊,水量不足时河/湖水进入表面流湿地,实现部分河/湖水的净化。
8.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体化滨岸带系统在淤泥处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