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线路定时运行的节能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对列车运行工况进行分析,构建列车站间运行的能耗计算模型,根据能耗计算模型计算出列车站间的能耗;
min
S2.获取列车在每一相邻站点间的最小走行时间Tj ,并设定时间步长△t,将最小走行min max
时间Tj 设置为起始时间,以时间步长△t变化至当前相邻站点的最大走行时间Tj ,采用min max
二分搜索策略,得到列车各站间在时间区间[Tj ,Tj ]上对应的最小能耗其中,j为列车线路上第j个站间,其中,j=1,2,…,N;
S3.获取列车运行完线路全程所需的总运行时间T,计算出剩余走行时间TS:其中,m为列车运行线路上的站间个数; 为列车第j个站间的最小走行时间;
S4.从剩余走行时间TS中,取出时间步长△t,对各个站间在相同时间步长△t上的最小能耗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根据排在首位的最小能耗,找到对应的站间,将时间步长△min
t分配给该站间,则该站间走行时间变为Tj +△t,剩余走行时间变为TS‑△t;
S5.重复步骤S4,直到剩余走行时间TS变为0;
max
其中,当站间走行时间变更到Tj 时,不再给该站间分配时间步长△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线路定时运行的节能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根据如下公式确定列车站间列车运行的能耗计算模型:其中,j为列车线路上第j个站间,其中,j=1,2,…,N;△s为相邻站点间距离上划分的k
距离步长;k为站间距离以步长△s划分所得的段标号;W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总阻力;Fk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牵引力;Bk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制动力;fF(vk‑1)为与列车速度vk‑1相关的最大牵引力;fB(vk‑1)为与列车速度vk‑1相关的最大制动力;ak为列车在第k段上的加速度;
Tj为列车第j个站间的走行时间;Sj‑1为第1个站间到第j‑1个站间的距离;Sj为第1个站间到第j个站间的距离;M为列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A、B以及C为阻力多项式系数,均与列车自身特性相关;ik为第k段所在线路坡道的坡度千分数;Rk为第k段所在线路曲线的半径;c为反映影响曲线阻力诸多因素的经验常数;Lk为第k段所在线路隧道的长度; 为第k小段上线路设计的最大限制速度; 为列车设计的最大速度; 为第k小段上的临时最大限制速度;v0为列车在第1小段上的初始速度;vk为站间第k小段上的末速度;vk‑1为站间第k小段上的初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线路定时运行的节能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根据如下步骤确定列车站间的最小能耗:S2‑1:读取列车站间走行时间Tj,初始化列车牵引能耗下限Elow和上限Ehigh,限速时间误差限ε1、能耗误差限ε2;
*
S2‑2:令列车牵引能耗初始值E0=0.5·(Elow+Ehigh),在第k小段上的牵引力Fk=0、末速度vk=0、能耗ek=0(k=1,2,...,n),初始速度v0=0,实际走行时间t=0,标号k=1;
S2‑3:列车在第k段上牵引运行,由Qianyin(A,B,C,c,M,vk‑1,ik,Rk,Lk)计算牵引力Fk、末速度vk,进而能耗ek=Fk·△s、列车在第k段运行结束时的余能S2‑4:若k≥n,则令Ehigh=0.5·(Elow+Ehigh)转步骤S2‑2;
S2‑5:若 则k=k+1转步骤S2‑7;
S2‑6:若 则令 k=k+1转步骤S2‑8,否则令i=k、 转步骤S2‑
10;
S2‑7:若列车在第k‑1段运行结束时的余能 则转步骤S2‑3,否则令h=k转步骤S2‑13;
S2‑8:若 则转步骤S2‑9,否则令i=k、 转步骤S2‑10;
S2‑9:若 则列车在第k段上巡航,由Xunhang(A,B,C,c,M,vk‑1,ik,Rk,Lk)计算牵引力Fk、制动力Bk、末速度vk,当Fk>0时ek=Fk·△s且余能 当Fk=0时ek=‑Bk·△s,转步骤S2‑4,否则令h=k转步骤S2‑13;
S2‑10:令p=vi‑1,若ei>0则列车在第i‑1段运行结束时的余能 列车在第i段上惰行,由Duoxing(A,B,C,c,M,vi,ii,Ri,Li)计算加速度ai;若ai<0,则Fi=Bi=ei=0、否则在第i段上制动,由Zhidong(A,B,C,c,M,vi,ii,Ri,Li,△s)计算制动力Bi和初速度vi‑1,制动力做功ei=‑Bi·△s,牵引力Fi=0;
S2‑11:令i=i‑1,若vi
S2‑12:若k
S2‑13:若h≤n,则转步骤S2‑14,否则令i=n、vi=0转步骤S2‑17;
S2‑14:列车在第h段上惰行,由Duoxing(A,B,C,c,M,vh‑1,ih,Rh,Lh)计算加速度ah,令能耗eh=0;若 则转步骤S2‑16,否则令S2‑15:若 则h=h+1转步骤S2‑13,否则令k=h、i=k、 转步骤S2‑10;
S2‑16:若h=n,则令vn=0转步骤S2‑19,否则令Elow=0.5·(Elow+Ehigh)转步骤S2‑2;
S2‑17:令p=vi‑1,当ei>0时余能 列车在第i段上制动,由Zhidong(A,B,C,c,M,vi,ii,Ri,Li,△s)计算制动力Bi和初速度vi‑1,制动力做功ei=‑Bi·△s,牵引力Fi=0;
S2‑18:令i=i‑1,若vi
S2‑19:计算列车的走行时间 若|t‑Tj|<ε1,则转步骤S2‑22;
S2‑20:若|Ehigh‑Elow|<ε2,则算法结束,且在给定走行时间Tj下无解,可增加走行时间或改中间惰行减速过程为制动减速;
S2‑21:若t>Tj,则Elow=0.5·(Elow+Ehigh),否则Ehigh=0.5·(Elow+Ehigh),转步骤S2‑2;
S2‑22:算法结束,输出vk、Fk、Bk(k=1 ,2 ,...,n)以及最小能耗其中,△s为相邻站点间距离上划分的距离步长;k、h以及i为站间距离以步长△s划分所得的段标号; 为第k小段上线路设计的最大限制速度; 为列车设计的最大速度;
为第k小段上临时最大限制速度;vk‑1为站间第k小段上的初速度; 为第k段上的限k
速;W为列车站间第k小段上的总阻力;ai为列车在第i段上加速度;Tj为设定的第j个站间的列车走行时间;p为速度vi‑1的临时替换变量; 为列车在第n段运行结束时的余能;
Qianyin(A,B,C,c,M,vk‑1,ik,Rk,Lk)为牵引工况的计算函数;Xunhang(A,B,C,c,M,vk‑1,ik,Rk,Lk)为巡航工况的计算函数;Duoxing(A,B,C,c,M,vh‑1,ih,Rh,Lh)为惰行工况的计算函数;
Zhidong(A,B,C,c,M,vi,ii,Ri,Li,△s)为制动工况的计算函数;
其中,k为站间距离以步长△s划分所得的段标号;Fk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牵引力;vk‑1k
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初速度;fF(vk‑1)为与列车速度vk‑1相关的最大牵引力;W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总阻力;A、B以及C为阻力多项式系数,均与列车自身特性相关;c为反映影响曲线阻力诸多因素的经验常数;ik为第k段上线路坡道的坡度千分数;Lk为第k段所在线路隧道长度;Rk为第k段所在线路的曲线半径;M为列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vk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末速度;ak为列车在第k段上的加速度;△s为相邻站点间距离上划分的距离步长;
k
其中,k为站间距离以步长△s划分所得的段标号;W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总阻力;Fk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牵引力;Bk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制动力;vk‑1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初速度;vk为列车在第k小段上的末速度;A、B以及C为阻力多项式系数,均与列车自身特性相关;c为反映影响曲线阻力诸多因素的经验常数;ik为第k段上线路坡道的坡度千分数;Lk为第k段所在线路隧道长度;Rk为第k段所在线路的曲线半径;M为列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h
其中,h为站间距离以步长△s划分所得的段标号;W为列车在第h段上的运行总阻力;A、B、C为阻力多项式系数,均与列车自身特性相关;c为反映影响曲线阻力诸多因素的经验常数;vh‑1为列车在第h段上的初速度;ih为第h段所在线路坡道的坡度千分数;Lh为第h段所在线路隧道的长度;Rh为第h段所在线路曲线的半径;M为列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ah为列车在第h段上的加速度;
其中,i为站间距离以步长△s划分所得的段标号;Bi为列车在第i个段上的制动力;fBi
(vi)为与列车速度vi相关的最大制动力;vi为列车在第i个段上的末速度;W为列车在第i个段上的总阻力;A、B以及C为阻力多项式系数,均与列车自身特性相关;c为反映影响曲线阻力诸多因素的经验常数;ii为第i段所在线路坡道的坡度千分数;Li为第i段所在线路隧道的长度;Ri为第i段所在线路曲线的半径;M为列车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ai为列车在第i段上的加速度;vi‑1为列车第i个段的初速度;△s为相邻站点间距离上划分的距离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