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式如式(Ⅰ)所示:
取代基R2为二氟甲基,取代基R1为2‑甲基苯基、2,3‑二氯苯基、4‑三氟甲基苯基、2,4‑二氯苯基或苯基,所述的(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用于制备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杀菌剂;
或者是取代基R2为三氟甲基,取代基R1为3‑氟苯基、4‑三氟甲基苯基或2,4‑二氯苯基,所述的(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用于制备防治黄瓜灰霉病或小麦赤霉病的杀菌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如式(Ⅲ)所示的1H‑吡唑‑4‑甲酸类化合物在氯化亚砜中升温至回流下反应,反应结束后浓缩除去过量的氯化亚砜,即制得如式(Ⅳ)所示的1H‑吡唑‑4‑甲酰氯类化合物;
2)将步骤1)所得式(Ⅳ)所示的1H‑吡唑‑4‑甲酰氯类化合物用有机溶剂A溶解稀释,配制得到1H‑吡唑‑4‑甲酰氯类化合物的溶液备用;将(S)‑2‑氨基丙‑1‑醇、有机溶剂B和三乙胺于常温条件下混合均匀,同时逐滴缓慢滴加上述配制的1H‑吡唑‑4‑甲酰氯类化合物的溶液,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TLC跟踪反应进程;反应结束后,旋蒸浓缩除去溶剂,旋蒸浓缩物经柱层析分离制得如式(Ⅴ)所示的1H‑吡唑‑4‑甲酰胺类化合物;
3)将步骤2)所得1H‑吡唑‑4‑甲酰胺类化合物、有机溶剂C和三乙胺搅拌混合均匀后,滴加取代苯甲酰氯,于室温下搅拌反应,TLC跟踪反应进程;反应结束后,旋蒸浓缩除去溶剂,旋蒸浓缩物经柱层析分离制得如式(Ⅰ)所示的(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
所述取代苯甲酰氯的取代苯基与式(Ⅰ)中的R1相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1H‑吡唑‑4‑甲酰氯类化合物与(S)‑2‑氨基丙‑1‑醇的投料摩尔比为1:1 2;步骤2)中柱层析分离采用的洗脱剂为体积比0.5 1.5:1的乙酸乙酯‑石油醚混合~ ~
溶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溶剂A、有机溶剂B和有机溶剂C相同,所述有机溶剂A为二氯甲烷;
步骤3)中,1H‑吡唑‑4‑甲酰胺类化合物与取代苯甲酰氯的摩尔比为1:1 1.5;步骤3)中柱层~
析分离采用的洗脱剂为体积比0.5 1.5:1的乙酸乙酯‑石油醚混合溶剂。
~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如式(Ⅲ)所示的1H‑吡唑‑4‑甲酸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如式(X)所示化合物与原甲酸三乙酯在乙酸酐中升温至回流反应,反应结束后浓缩除去过量的原甲酸三乙酯和乙酸酐溶剂,浓缩残留物与甲基肼水溶液和醇类溶剂混合,并升温至回流下进行反应,TLC跟踪反应进程;反应结束后,反应液经后处理制得如式(Ⅱ)所示的1H‑吡唑‑4‑甲酸乙酯类化合物;
S2:将步骤S1所得式(Ⅱ)所示的1H‑吡唑‑4‑甲酸乙酯类化合物加入到质量浓度为8‑
15%的NaOH水溶液中,于50‑70℃温度下进行搅拌反应,搅拌至反应液呈透明状后,自然冷却至室温,加酸调节反应液pH至1.5‑3.0,析出固体,抽滤,滤渣经水洗、干燥后,制得如式(Ⅲ)所示的1H‑吡唑‑4‑甲酸类化合物;
其中式(X)和式(Ⅱ)中,取代基R2为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式(X)所示化合物、原甲酸三乙酯与甲基肼的投料摩尔比为1:1.1
1.5:1 3;步骤S1中,反应液经后处理的步骤为:反应液浓缩除去溶剂,浓缩残留物中加入~ ~
乙酸乙酯和水进行萃取、分层,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1‑4次,再经无水硫酸镁干燥后旋蒸除去残留的溶剂,即制得如式(Ⅱ)所示的1H‑吡唑‑4‑甲酸乙酯类化合物。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式(X)所示化合物、原甲酸三乙酯与甲基肼的投料摩尔比为1 :
1.2 : 1.5。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S)‑2‑(1H‑吡唑‑4‑甲酰胺基)苯甲酸丙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所述醇类溶剂为乙醇;步骤S2中,式(Ⅱ)所示的1H‑吡唑‑4‑甲酸乙酯类化合物与NaOH的投料摩尔比为1:4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