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锯齿状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前、后一对或多对针床的横机,在前后针床上,线圈可自由地前后移动;依据一次移圈所能跨越的针距个数的不同,将横机分为两大类,包括横机的机号大于或等于9针/英寸的细针横机与横机的机号小9针/英寸的粗针横机,并依据该花型的特点,将锯齿形状横列的锯齿齿尖的下端部设置在一个花型宽度的左侧,锯齿齿尖的上端部设置在一个花型宽度的中间,除锯齿齿尖的织针外,选取单个花型宽度为20针,对机号大于或等于9针/英寸的细针横机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一,进行n1个横列的一方针床纬平针编织;
工序二,除锯齿齿尖端部织针上的旧线圈保持不变外,其它各处织针的旧线圈采用1针隔1针的方式,分两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的织针上;
工序三,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一枚织针上的旧线圈与锯齿齿尖上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一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1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四,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二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1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五,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三枚织针上的旧线圈与锯齿齿尖上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二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六,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四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2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七,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五枚织针上的旧线圈与锯齿齿尖上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三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3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工序八,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六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3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九,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七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4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十,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一枚织针上的旧线圈与锯齿齿尖上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一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1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十一,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二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
1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十二,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三枚织针上的旧线圈与锯齿齿尖上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二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2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十三,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四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
2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十四,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五枚织针上的旧线圈与锯齿齿尖上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三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3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十五,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六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
3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十六,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七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
4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十七,进行1个横列的一方针床编织,其中,有旧线圈的进行线圈编织,为空针进行挂圈编织;
工序十八,除锯齿齿尖下端部,其它各处在一方针床织针上的旧线圈采用1针隔1针的方式,分两次对应地移圈到另一方针床的织针上;
工序十九,进行1个横列的另一方针床编织,除锯齿齿尖下端部进行挂圈编织外,其它各枚织针均进行线圈编织;
工序二十,进行n2个横列的另一方针床纬平针编织;
工序二十一,采用1针隔1针的方式,分两次对应地将另一方针床上的旧线圈移圈到一方针床的织针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锯齿状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序一中n1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所述工序二十中n2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锯齿状凸起横条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除锯齿齿尖的织针外,选取单个花型宽度为14针,对机号小于9针/英寸的粗针横机进行如下编织工序:工序1~工序6,对应于所述工序一~工序六;
工序7,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右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五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左移动3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8~工序11,对应于所述工序十~工序十四;
工序12,将锯齿齿尖下端部邻近左侧的另一方针床第五枚织针上的旧线圈,向右移动3个针距到一方针床对应的织针上;
工序13~工序17,对应于所述工序十七~工序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