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株分泌抗氯苯那敏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BG,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分类命名为单克隆细胞株,保藏日期2019年10月14日,保藏编号CGMCC No.18513。
2.氯苯那敏单克隆抗体,其特征在于:它由权利要求1所述保藏编号为CGMCC No.18513的氯苯那敏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CBG分泌产生。
3.权利要求2所述氯苯那敏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抗过敏类保健产品检测中氯苯那敏残留的分析检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泌抗氯苯那敏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BG,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该菌株的氯苯那敏完全抗原的制备过程如下:首先由氯苯那敏与正丁基锂、四溴丁酸乙酯反应得到具有羧基的产物,即氯苯那敏半抗原CPM;随后采用碳二亚胺法将氯苯那敏半抗原CPM与载体蛋白偶联,即得到氯苯那敏完全抗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分泌抗氯苯那敏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BG,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蛋白为BSA,所得氯苯那敏完全抗原为CPM‑BSA;或所述载体蛋白为KLH,所得氯苯那敏完全抗原为CPM‑KLH。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分泌抗氯苯那敏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BG,其特征在于:所述氯苯那敏半抗原CPM的合成路线如下:(1)在‑65℃下,将11.0g、40mmol的化合物1溶于110mL 的THF溶液中,在氮气保护下逐滴加入32.0mL、80.0mmol的正丁基锂;将所得溶液在‑65℃下搅拌30min,加入11.7g、
60.0mmol的四溴丁酸乙酯,将反应温热至室温过夜,然后将反应混合物用水淬灭;分离各层,水相用乙醚洗涤;合并的有机层经Na2SO4干燥并浓缩,得到呈黄色油状的5‑(4‑氯苯基)‑
7‑(二甲氨基)‑5‑(吡啶‑2‑基)庚酸乙酯,称为化合物2;
(2)将1.00 g,2.57mmol的化合物2加入到3mL/7mL的H2O/THF溶液中,在室温下滴加
300mg,6.43mmol的LiOH;将反应混合物在室温搅拌过夜,浓缩有机层;通过高压制备将残余物纯化,得到黄色固体状的5‑(4‑氯苯基)‑7‑(二甲基氨基)‑5‑(吡啶‑2‑基)庚酸,即为氯苯那敏半抗原CP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分泌抗氯苯那敏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BG,其特征在于:所述氯苯那敏完全抗原CPM‑BSA制备方法如下:(1)称取7.3mg 氯苯那敏半抗原CPM,1‑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15.83mg,N‑羟基琥珀酰亚胺9.2mg,用500μL无水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室温搅拌反应6‑8h,称为A液;称取牛血清蛋白BSA10 mg,其中CPM与BSA摩尔比为30:1,加入两者等体积的硼酸缓冲溶液,称为B液;在室温条件下,逐滴将A液加入到B液中,室温反应过夜,即得偶联物CPM‑BSA混合液;
(2)取6cm的透析袋,于沸水中煮沸5min,再用60℃的去离子水冲洗3min,保存在4℃去离子水中备用;将步骤(1)所得偶联物CPM‑BSA混合液放入透析袋于0.01mol/L的PBS中透析
3天,每天三次换液,即得氯苯那敏完全抗原CPM‑B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