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呼叫中心的多约束排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输入及初始化所有的参数和变量,包括以下子步骤:
(1.1)输入排班周期T、排班时间、时间粒度、员工能力值value、话务强度情况、最大连续工作天数n、工时范围、就餐时间范围;设定班务和班务轮换规则等。
所述班务包括工作班务和休息班务,工作班务设定起止时间;初始化每个小组的上下班时间为被分配班务的起止时间。
所述时间粒度为排班的最小时间单位,将排班时间划分成t个时段。
所述员工能力值value为每个时段每个员工处理一通话务的能力,其中0<value≤1;
每个时段组内所有员工能力值之和为小组能力值。
所述班务轮换规则为:根据小组前一天被分配的班务,从预设的可选班务中选择小组后一天的班务,每种班务对应不同的可选班务。
所述话务强度情况为排班周期T内每天各时段的话务强度。
所述工时范围包括每个小组每天最小工作时长和最大工作时长。
(1.2)初始化排班能力值情况,包括排班周期T中每个小组每天每个时段贡献的能力值;休息时段贡献能力值为0;工作时段贡献能力值为该小组的能力值。
(2)根据班务轮换规则和前一天的班务情况,确定后一天的班务,得到整个排班周期的班务,包括以下子步骤:(2.1)根据前一天的班务情况,按照步骤(1)中的班务轮换规则,通过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后一天的所有班务组合。
(2.2)判断步骤(2.1)得到的班务组合中是否存在使任何小组连续被分配工作班务超过n天的班务组合;如是,则从步骤(2.1)得到的班务组合中除去该班务组合;如否,则保留所有步骤(2.1)得到的班务组合。
(2.3)设后一天为排班周期中第j天,根据步骤(2.2)得到的班务组合填充第j天的排班能力值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排班时间内所有小组的贡献能力值之和为0的时段;如是,则从步骤(2.2)得到的班务组合中除去该班务组合;如否,则保留。
(2.4)从步骤(2.3)保留的班务组合中筛选出最佳的班务组合作为后一天的班务情况,包括以下子步骤:(2.4.1)根据步骤(2.3)保留的班务组合,计算排班时间内每个时段的话务强度满足度:其中,satisfyi,j为第j天第i个时段的话务强度满足度;vti,j为第j天第i个时段所有小组的贡献能力值之和,vpi,j为第j天第i个时段的话务强度。
(2.4.2)计算步骤(2.4.1)得到的排班周期中第j天排班时间内所有时段的话务强度满足度satisfyj的方差var(satisfyj),选择步骤(2.3)保留的班务组合中方差var(satisfyj)最小的作为后一天的班务情况;
(2.5)重复执行T次步骤(2.1)~(2.4),得到整个排班周期的班务及排班能力值情况;
(3)基于步骤(2)得到的整个排班周期的班务及排班能力值情况,进一步调整排班周期内每天每个小组的工作时间,包括以下步骤:(3.1)在就餐时间范围时刻t1到时刻t2内选择就餐时段,计算话务强度新满足度计算公式如下:其中,K为小组个数;newsatisfyi,j,k为第j天第k个小组第i个时段的话务强度新满足度,vgi,j,k为第j天第k个小组第i个时段的贡献能力值;选择第j天第k个小组的就餐时段为话务强度新满足度最大的时段,就餐时段为休息时段,更新排班能力值情况;
(3.2)根据设定的话务强度新满足度阈值percent调整每个小组的上下班时间,其中0<percent≤1,具体为:如排班周期中第j天第k个小组的上班时段的话务强度新满足度newsatisfyj,k>percent,则上班时间延后一个时段,直到newsatisfyj,k≤percent;如排班周期中第j天第k个小组的话务强度新满足度newsatisfyj,k>percent,则下班时间提前一个时段,直到newsatisfyj,k≤percent;其中,上班时段为以上班时间为开始的时段,下班时段为以下班时间为结束的时段;
(3.3)根据工时范围调整步骤(3.2)得到的每个小组的工作时间,具体为:若排班周期中第j天第k个小组的工作时间大于最大工作时间,则将步骤(4.1)得到的上班时段和下班时段中话务强度满足度satisfyj较大的时段设为休息时段;若工作时间小于最小工作时间,则将与上班时间和下班时间相邻的休息时段中话务强度满足度satisfyj较小的休息时段设为工作时段;
(4)输出步骤(3)调整后的整个排班周期的班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呼叫中心的多约束排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话务强度由话务量通过爱尔兰公式转化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