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知嘟嘟! 联系电话:13095918853 卖家免费入驻,海量在线求购! 卖家免费入驻,海量在线求购!
知嘟嘟
我要发布
联系电话:13095918853
知嘟嘟经纪人
收藏
专利号: 2020102546133
申请人: 浙江工商大学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状态:已下证
专利领域: 电通信技术
更新日期:2025-04-02
缴费截止日期: 暂无
价格&联系人
年费信息
委托购买

摘要:

权利要求书:

1.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站、第一用户、第二用户;所述基站、第一用户、第二用户相互连接;所述双向传输网络包括下行传输阶段和上行传输阶段;

所述下行传输阶段:

所述基站,用于向第一用户发送第一数据包和/或向第二用户发送第二数据包;

所述第一用户,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同时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二数据包;

所述第二用户,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第二数据包,同时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一数据包;

所述上行传输阶段:

所述第一用户,用于向基站发送第三数据包;所述第三数据包包括第一用户自身的数据包或将自身的数据包和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逐比特异或运算生成的编码后的数据包;

所述第二用户,用于向基站发送第四数据包;所述第四数据包包括第二用户自身的数据包或将自身的数据包和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逐比特异或运算生成的编码后的数据包;

所述基站,用于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第三数据包和/或接收第二用户发送第四数据包,并判断接收到的第三数据包和/或第四数据包是否需要解码,得到基站所需的数据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传输阶段:第一用户具体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二数据包;

第二用户具体包括:

第三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二数据;

第四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传输阶段:所述第一判断模块中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若是,则向基站发送确认符;若否,则向基站发送否认符;

所述第二判断模块中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二数据,若是,则将所述第二数据包加入第一用户的缓存区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传输阶段:所述第三判断模块中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二数据,若是,则向基站发送确认符;若否,则向基站发送否认符;

所述第四判断模块中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第一数据,若是,则将所述第一数据包加入第二用户的缓存区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传输阶段:第一用户具体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基站发送第三数据包;

第五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接收第二用户向基站发送的第四数据包;

第六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接收到的第四数据包是否为编码后的数据包;

第二用户具体包括: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向基站发送第四数据包;

第七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接收第一用户向基站发送的第三数据包;

第八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接收到的第三数据包是否为编码后的数据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传输阶段:所述第五判断模块中判断是否接收第二用户向基站发送的第四数据包,若是,则接收第四数据包;

所述第六判断模块中判断接收到的第四数据包是否为编码后的数据包,若是,则解码出第一用户所需的数据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传输阶段:所述第七判断模块中判断是否接收第一用户向基站发送的第三数据包,若是,则接收第三数据包;

所述第八判断模块中判断接收到的第三数据包是否为编码后的数据包,若是,则解码出第二用户所需的数据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行传输阶段:第一用户还包括:

第九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确认符;

第二用户还包括:

第十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确认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传输网络中还包括:第十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基站、第一用户、第二用户中的数据包是否传输完毕。

10.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方法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基于异或运算的双向传输网络下行吞吐量增强系统,包括步骤:S1.基站向第一用户发送第一用户所需的第一数据包;

S2.第一用户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发送的第一数据包,若是,则向基站发送确认符,并执行步骤S3;若否,则向基站发送否认符,并在下一轮传输时执行步骤S1;

S3.第二用户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所述第一数据包,若是,则将第一数据包放入第二用户自身的缓存区,并执行步骤S4;

S4.基站向第二用户发送第二用户所需的第二数据包;

S5.第二用户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发送的第二数据包,若是,则向基站发送确认符,并执行步骤S6;若否,则向基站发送否认符,并在下一轮传输时执行步骤S4;

S6.第一用户判断是否成功接收到所述第二数据包,若是,则将第二数据包放入第一用户自身的缓存区,并执行步骤S7;

S7.第一用户判断自身的缓存区是否存在第二数据包,若是,则第一用户向基站发送第一用户自身的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逐比特异或运算生成的编码后的数据包;否则,则第一用户向基站发送自身的数据包;其中第一用户自身的数据包或将自身的数据包和接收到的第二数据包进行逐比特异或运算生成的编码后的数据包统称为第三数据包;

S8.第二用户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第三数据包,若是,执行步骤S9;若否,执行步骤S12;

S9.第二用户判断接收到的第三数据包是否为编码过的数据包,若是,则执行步骤S10;

若否,则执行步骤S12;

S10.第二用户判断自身的缓存区是否存在第一用户自身的数据包,若是,则执行步骤S11;若否,则执行步骤S12;

S11.第二用户将接收到的第一用户自身的数据包和第二数据包进行逐比特异或运算生成的编码后的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第二用户所需的数据包;

S12.第一用户判断是否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确认符,若是,则执行步骤S13;

S13.第二用户判断自身的缓存区是否存在第一数据包,若是,则第二用户向基站发送第二用户自身的数据包和第一数据包进行逐比特异或运算生成的编码后的数据包;否则,则第二用户向基站发送自身的数据包;其中第二用户自身的数据包或将自身的数据包和接收到的第一数据包进行逐比特异或运算生成的编码后的数据包统称为第四数据包;

S14.第一用户判断是否接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第四数据包,若是,执行步骤S15;若否,执行步骤S18;

S15.第一用户判断接收到的第四数据包是否为编码过的数据包,若是,则执行步骤S16;若否,则执行步骤S18;

S16.第一用户判断自身的缓存区是否存在第二用户自身的数据包,若是,则执行步骤S17;若否,则执行步骤S18;

S17.第一用户将接收到的第二用户自身的数据包和第一数据包进行逐比特异或运算生成的编码后的数据包进行解码,得到第一用户所需的数据包;

S18.第二用户判断是否接收到基站发送的确认符,若是,则执行步骤S19;

S19.判断基站、第一用户、第二用户中的数据包是否传输完毕,若是,则结束传输;若否,则执行步骤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