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R)‑ω‑转氨酶突变体,其特征在于,该突变体为下列之一:(1)由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的第182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第79位精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51位的谷氨酰胺突变为苏氨酸、组氨酸或丝氨酸;
(2)由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的第182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第79位精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51位的谷氨酰胺突变为丝氨酸,第149位的缬氨酸突变为丙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或甘氨酸;
(3)由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的第182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第79位精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51位的谷氨酰胺突变为丝氨酸,第149位的缬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第
235位亮氨酸突变为赖氨酸或谷氨酸;
(4)由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的第182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第79位精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51位的谷氨酰胺突变为丝氨酸,第149位的缬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第
235位亮氨酸突变为谷氨酸,第216位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苯丙氨酸或色氨酸;
(5)由SEQ ID NO.1所示氨基酸序列的第182位的亮氨酸突变为甲硫氨酸,第79位精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51位的谷氨酰胺突变为丝氨酸,第149位的缬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第
235位亮氨酸突变为谷氨酸,第216位甘氨酸突变为丙氨酸。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R)‑ω‑转氨酶突变体的编码基因。
3.一种包含权利要求2所述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
4.一种包含权利要求2所述编码基因的基因工程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R)‑ω‑转氨酶突变体在生物催化前体酮类似物1‑(3‑氧吡咯烷‑
1‑基)‑4‑(2,4,5‑三氟苯基)‑1,3‑丁二酮合成西他列汀中间体(R)‑1‑[3‑氨基‑4‑(2,4,5‑三氟苯基)丁酰基]吡咯‑3‑酮中的应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基因工程菌在生物催化前体酮类似物1‑(3‑氧吡咯烷‑1‑基)‑4‑(2,4,5‑三氟苯基)‑1,3‑丁二酮合成西他列汀中间体(R)‑1‑[3‑氨基‑4‑(2,4,5‑三氟苯基)丁酰基]吡咯‑3‑酮中的应用。
7.一种催化前体酮类似物1‑(3‑氧吡咯烷‑1‑基)‑4‑(2,4,5‑三氟苯基)‑1,3‑丁二酮合成西他列汀中间体(R)‑1‑[3‑氨基‑4‑(2,4,5‑三氟苯基)丁酰基]吡咯‑3‑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前体酮类似物1‑(3‑氧吡咯烷‑1‑基)‑4‑(2,4,5‑三氟苯基)‑1,3‑丁二酮为底物,权利要求1所述(R)‑ω‑转氨酶突变体或权利要求4所述基因工程菌为生物催化剂,异丙胺为氨基供体,磷酸吡哆醛为辅酶,在缓冲溶液中进行生物催化合成反应,得到西他列汀中间体(R)‑1‑[3‑氨基‑4‑(2,4,5‑三氟苯基)丁酰基]吡咯‑3‑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催化合成反应为35~50℃;缓冲溶液为三乙醇胺‑HCl缓冲液,pH为8~9。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物的浓度为600~9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