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河道堤坝绿化调水抗洪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过程:
一、建设堤坝或改造堤坝时,在河道的两侧堤坝上选取调水井(3)的位置,沿着堤坝向下施工,穿过水平地面继续向下,直至将调水井(3)的底部通过连通管连接到河道内的河床底部,并且,连通管的外侧包裹有金属棉过滤管(5),使河床的水位与调水井(3)连通;然后,在堤坝内侧标注水位安全线(G),并在调水井(3)中上部安装调水管(2),调水管(2)的出水管的水平高度与水位安全线(G)的水平高度相同,且所述调水管(2)上设有调水阀(4),将高于水位安全线(G)的河水调到堤坝外滩;
二、在堤坝的调水井(3)之间施工安装多个内循环供水装置,所述内循环供水装置包括内循环过滤管(6)、内循环吸水管(7)、主延伸供水棒(8)和毛细供水棒(9),所述的内循环过滤管(6)的一端设置在河床底部,另一端连接到内循环吸水管(7),内循环吸水管(7)的外侧设有钢筋混凝土制成的保护层(11),在内循环吸水管(7)的顶部安设主延伸供水棒(8),且主延伸供水棒(8)经过施工固定在堤坝的内部,在所述的主延伸供水棒(8)上连接有多个毛细供水棒(9),毛细供水棒(9)分别延伸到堤坝外侧的土壤层,在土壤层植树造林。
2.根据权利要求1提到的河道堤坝绿化调水抗洪方法,其特征是:还可以在堤坝上连接快速引水渠道,快速引水渠道通过堰塞渠组建模块(10)组合形成,可以快速连接到抗洪一线;每一组堰塞渠组建模块(10)包括堰塞渠骨架板(10.3)、堰塞渠橡胶块(10.4),堰塞渠骨架板(10.3)和堰塞渠橡胶块(10.4)形成梯形空腔,多组堰塞渠组建模块(10)组合可快速形成一条引水渠道,从而将抗洪一线的洪水快速引流到河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提到的河道堤坝绿化调水抗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调水管(2)由第一引水管(2.1)、竖管(2.2)和第二引水管(2.3)组成,所述第一引水管(2.1)的水平高度与水位安全线(G)的高度相同,第二引水管(2.3)的高度低于水位安全线(G)的高度,竖管(2.2)将第一引水管(2.1)和第二引水管(2.3)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提到的河道堤坝绿化调水抗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调水井(3)外壁通过钢筋混凝土浇筑完成,且由下往上的混凝土层由厚变薄。
5.根据权利要求1提到的河道堤坝绿化调水抗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内循环吸水管(7)为L形结构,上端向上伸出一段距离,在内循环吸水管(7)的上端连接主延伸供水棒(8),主延伸供水棒(8)的外侧由下往上依次连接多个毛细供水棒(9),所述毛细供水棒(9)为树杈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提到的河道堤坝绿化调水抗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主延伸供水棒(8)的外侧可设有混凝土护套,且混凝土护套上设有多个通孔,便于毛细供水棒(9)的插入,混凝土护套的顶部为敞口结构,便于安装主延伸供水棒(8)。
7.根据权利要求2提到的河道堤坝绿化调水抗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堰塞渠组建模块(10)包括固定地锚(10.1)、锚定螺母(10.2)、堰塞渠骨架板(10.3)、堰塞渠橡胶块(10.4),所述的堰塞渠骨架板(10.3)和堰塞渠橡胶块(10.4)形成梯形空腔,在堰塞渠骨架板(10.3)的两侧固定锚定螺母(10.2),通过固定地锚(10.1)与锚定螺母(10.2)配合,将固定地锚(10.1)插入地面,多组堰塞渠组建模块(10)组合可快速形成一条引水渠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提到的河道堤坝绿化调水抗洪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堰塞渠骨架板(10.3)的两侧底部设有保护橡胶套(10.5),所述固定地锚(10.1)包括地锚螺杆(10.1.1)、地锚旋叶(10.1.2),在地锚螺杆(10.1.1)的下部设有地锚旋叶(10.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堤坝绿化调水抗洪装置,其特征是:毛细供水棒(9)可以采用树杈形结构的,通过毛细供水棒专用硫化装置(a)制成,所述毛细供水棒专用硫化装置包括两个半模主体(a1)、树杈型空腔(a2)、开模螺孔(a3)、定位销轴孔(a4)、溢出孔(a5),半模主体(a1)的内腔设有树杈型空腔(a2),两个半模主体(a1)组合在一起,通过定位销轴孔(a4)连接在一起,并在一侧设有开模螺孔(a3),在半模主体(a1)的下侧设有溢出孔(a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堤坝绿化调水抗洪装置,其特征是:调水井通过橡胶制成,具体是通过调水井专用硫化装置(b)制成,所述的调水井专用硫化装置(b)包括外模(b1)、内模衬套(b2)、双芯连接轴(b3)、硫化成型腔(b4),所述的外模(b1)为分体式结构,分别设有半圆形空腔,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内模衬套(b2)采用圆筒形结构,内模衬套(b2)的外径小于外模(b1)组成的圆形空腔的内径,且圆形空腔的内径两端设有内凸起结构(b5),使外模(b1)和内模衬套(b2)之间形成硫化成型腔(b4),在所述内模衬套(b2)的内壁设有螺纹,通过在两端分别旋入双芯连接轴(b3)固定内模衬套(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