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段柔性调控辊型的新型轧机外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常开式喷射阀(2)、边部减薄喷射阀(3)、支撑辊(4)、上工作辊(5)、可控喷射阀(6)、弯式电磁调控轧辊喷射梁(7)、电磁调控轧辊(8)、电磁感应线圈(9)、电磁棒(10)、隔热装置(11)、外部控制仪(12)、变频电源(13);所述弯式电磁调控轧辊喷射梁(7)与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非对称式安装在电磁调控轧辊(8)与支撑辊(4)表面,所述弯式电磁调控轧辊喷射梁(7)通过控制电缆与外部控制仪(12)相连接,所述弯式电磁调控轧辊喷射梁(7)安装至少三排可控喷射阀(6),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安装至少三排常开式喷射阀(2)和边部减薄喷射阀(3),边部减薄喷射阀(3)对称安装于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两侧至少各五列,所述电磁调控轧辊(8)带有中心通孔,通孔内设置若干个圆柱状电磁棒(10),所述圆柱状电磁棒(10)棒体开设圆槽,圆槽内缠绕电磁感应线圈(9),电磁棒(10)中间设置隔热装置(11),所述电磁感应线圈(9)电连接外部变频电源(13),所述上工作辊(5)与电磁调控轧辊(8)中间设置板带;
所述支撑辊(4)对称设置于上工作辊(5)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段柔性调控辊型的新型轧机外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弯式电磁调控轧辊喷射梁(7)上的可控喷射阀(6)上安装的喷嘴垂直于电磁调控轧辊(8)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段柔性调控辊型的新型轧机外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上喷嘴垂直于支撑辊(4)表面,且均为常开式喷射阀上安装的喷嘴,所述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两侧至少设置五列边部减薄喷射阀(3)上安装的喷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段柔性调控辊型的新型轧机外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和弯式电磁调控轧辊喷射梁(7)上每排至少设置10‑30个喷嘴,各喷嘴间距为5‑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段柔性调控辊型的新型轧机外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喷射阀(6)每排至少安装10‑30个喷嘴,各喷嘴间距为5‑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分段柔性调控辊型的新型轧机外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控喷射阀(6)由单电控直动式电磁阀、喷射阀主体、喷嘴组成。
7.分段柔性调控辊型的新型轧机外冷装置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电磁感应线圈(9)接通交流电,为电磁调控轧辊(8)内置热力混合驱动源不断提供能量,此时,轧制开启外置冷却装置开始工作;
S2,轧制时,支撑辊(4)冷却排上的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中的喷射阀一直处于开启状态,其两侧边部减薄区的喷嘴喷射出较中间区域粘度更低速度更快的冷却液;
S3,轧制过程中若板带出现高阶板形缺陷,板形仪识别后将信号发送至外部控制仪(12),外部控制仪(12)根据所接收的板形信号进行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和弯式电磁调控轧辊喷射梁(7)中喷嘴的喷射强度以及喷射区域的设定,以此对辊型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和弯式电磁调控轧辊喷射梁(7)进行控制;
S4.1,对于喷射强度,若板带于调控区出现局部高阶辊凸度,外部控制仪(12)接收板形仪发出的信号后,根据该辊凸度胀形量大小设定喷射强度,以最快速度消除辊凸度;
S4.2,对于覆盖区域,若板带于调控区出现的局部辊凸度宽度范围,涉及其两边调控域,外部控制仪(12)接收信号后,控制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和弯式电磁调控轧辊喷射梁(7)调控区域喷嘴,对该辊凸度进行完全覆盖喷射;
S5,在局部辊凸度逐渐消除的过程中,板形仪反馈信号实时进行更新,进而使外部控制仪(12)实时改变弯式支撑辊喷射梁(1)和弯式电磁调控轧辊喷射梁(7)喷射强度及喷射区域,同时,电磁调控轧辊(8)也进行辊型微尺度在调控,保证辊型趋于稳定;
S6,外置冷却系统以板形仪实时反馈信号为标准,当电磁调控轧辊(8)达到目标辊型时,该调控区立即停止喷射,根据所接收的板形信号对辊型继续进行实时监控;
S7,在消除因轧制热产生的有害高阶辊凸度后,外部冷却装置继续进行工作以协助电磁调控轧辊(8)构建目标辊型,并长时间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