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废旧棉织品30-35份,棉纱边角料13-28份,铜氨纤维9-12份,淀粉8-12份,纳米二氧化硅粉末4-7份,纳米氧化锌粉末3-6份,聚丙烯腈纤维10-13份,三聚氰胺9-14份,聚乙烯醇
11-14份,二氧化氯0.5-0.8份,碳酸氢铵5-7份,羧甲基纤维素3-5份,甘油硬脂酸脂1-3份,水30-4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
废旧棉织品30份,棉纱边角料14份,铜氨纤维10份,淀粉10份,纳米二氧化硅粉末5份,纳米氧化锌粉末4份,聚丙烯腈纤维11份,三聚氰胺12份,聚乙烯醇12份,二氧化氯0.7份,碳酸氢铵6份,羧甲基纤维素4份,甘油硬脂酸脂2份,水4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取废旧棉织品30份、棉纱边角料14份、铜氨纤维10份,依次放入容器中混合,并用破碎机将混合原料打碎成纤维,打碎后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搅拌温度为60-70℃,并在搅拌时加入甘油硬脂酸脂,在转速为300-400r/min下进行搅拌20-30min,然后送入烘干机中烘干,最后经过梳棉工艺制成混合纤维棉条备用;
S2、取淀粉10份、纳米二氧化硅粉末5份、纳米氧化锌粉末4份依次放入搅拌机中,并加入20份的水,通过搅拌机进行加热搅拌操作,加热温度为70-75℃,搅拌25分钟后制得一次备用浆料;
S3、将S1中制得的混合纤维棉条浸入S2中的一次备用浆料中,40-50分钟之后取出,挤出多余浆液,并置于烘干机中,在80-90℃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烘干,烘干后的纤维与聚丙烯腈纤维混合,再次经过梳棉工艺制得再生纤维棉条;
S4、取羧甲基纤维素4份置于搅拌机中,并加入20份的水,加热搅拌至50-55℃后,分别向溶液中添加三聚氰胺12份、聚乙烯醇12份、二氧化氯0.7份和碳酸氢铵6份,继续搅拌加热至70-80℃,得到二次备用浆料;
S5、将S3中制得的再生纤维棉条浸入S4中制得的二次备用浆料中,加热至50-60℃后,恒温处理1-1.5小时之后取出,将多余的浆液挤出,然后放入烘干机中进行烘干处理;
S6、将S5中烘干好的棉条进行粗纱、细纱、梳棉、精梳等工艺操作,即可得到本发明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在加入甘油硬脂酸脂时,需分两次等量依次加入,间隔时间为5-7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旧棉织品与棉纱边角料在使用之前需要经过漂洗,将其外部的灰尘和杂质清洗干净,且经过破碎机粉碎后的纤维长度为4-6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在加入水时,需边搅拌边缓慢的加入,搅拌使得转速为220-250r/min,且制得的浆料为白色浓稠状,内部没有颗粒物。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在向一次备用浆料内部浸入纤维棉条时,需保证浆料完全将棉条淹没,棉条尽量保持平铺状态,便于浆料更好的与棉条接触,挤出多余浆料时,需保证棉条内部含水量为5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将溶液升温至50-55℃的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对混合溶液搅拌时的转速为150-160r/min,在搅拌时需将产生的漂浮物及时清理掉。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用于所述S3和所述S5对纤维棉条进行烘干处理的烘干机,所述烘干机包括:箱体;
悬挂结构,所述悬挂结构设置于所述箱体上,所述悬挂结构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板,所述转动板的外部套接有滑座,所述转动板的内部开设有移动槽,所述移动槽内表面的一侧转动连接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的外表面套接有齿轮,所述移动槽内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齿板,所述齿板的一侧与所述齿轮的外部啮合,所述转动板的前后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座的内侧设置有两个滑轮,所述滑轮的外部与所述滑槽的内部滚动连接,所述滑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悬挂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吸水性的可再生混纺棉纱,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内壁的两侧均设置有烘干器,所述箱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箱体的左侧转动连接有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