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基于5G V2X的车辆协同跟随控制方法,采用的车辆协同跟随控制系统由5G V2X通信模块、车辆状态采集模块、协同决策层和运动控制层组成;5G V2X通信模块接收它车的速度、位置信息,并向它车发送主车的速度、位置信息;车辆状态采集模块通过5G V2X通信模块采集前车的速度、位置信息,同时通过车载传感器采集主车的速度、位置信息;然后,根据采集的信息计算出前车与主车的实际间距、前车与主车的相对速度、前车加速度、主车加速度以及主车加速度变化率;协同决策层由安全距离模型、车间运动学模型以及模型预测控制器组成;该层以前车与主车的相对速度、主车速度、前车与主车的实际间距、前车加速度、主车加速度以及主车加速度变化率为输入,根据期望车间距与实际车间距偏差、结合车间运动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控制器确定期望加速度,并传输至运动控制层;运动控制层包含驱动/制动决策模块、模糊控制器以及PID控制器,共同实现控制车辆以期望加速度跟随前车行驶,并保持车间安全距离,其特征在于,首先采集前车及主车运动状态信息,然后由安全距离模型计算期望车间距,再根据期望车间距以及前车与主车的运动状态信息、结合车间运动学模型、由模型预测控制器计算期望加速度,并根据期望加速度的大小由驱动/制动决策模块确定车辆运动控制模式,通过模糊控制器确定PID控制参数,最后由PID控制器调节被控车辆的驱动转矩或制动压力,实现主车对前车的协同跟随控制,其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采集前车及主车运动状态信息;
首先通过5G V2X通信模块采集前车的速度、位置,同时通过传感器采集主车的速度、位置信息;然后根据采集的信息计算出前车与主车的实际车间距、前车与主车的相对速度、前车加速度、主车加速度以及主车加速度变化率;
步骤2:计算期望车间距;
根据由下式表示的安全距离模型,计算期望车间距ddes=th1v+th2vr+d0式中,ddes为期望车间距,表示前车与主车的期望安全距离;th1、th2均为大于0的常数;vr表示前车与主车的相对速度;v表示主车的行驶速度;d0表示两车最小固定距离,包括车身长度;
步骤3:计算期望加速度;
根据期望车间距以及前车与主车的运动状态信息、结合车间运动学模型、由模型预测控制器计算出期望加速度,具体如下:S31建立车间运动学模型的离散状态空间方程:式中:
T T
f=[‑d0 0] ;x(k)=[d(k),vr(k),v(k),a(k),j(k)]为k时刻的状态变量,d(k)表示k时刻实际车间距,即前车与主车的间距,v(k)、vr(k)分别表示k时刻主车速度、前车与主车的相对速度,a(k)为k时刻主车加速度,j(k)为k时刻主车加速度变化率;u(k)为k时刻的期望加速度ades(k);w(k)为k时刻的前车加速度ap(k);y(k)=[d(k)‑ddesT
(k),vr(k)] ;Ts为系统的采样周期;T1为一阶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ddes(k)为k时刻的期望车间距;
S32建立模型预测控制器优化目标函数的标准二次型:式中,J为优化目标函数;H和L为转换矩阵;U(k)为k时刻的控制向量序列,即期望加速T
度序列,U(k)=[u(k|k),u(k+1|k),…,u(k+p‑1|k)] ,p为预测时域;Q和R为权重矩阵,Q=diag(q1,q2,…,qp),R=diag(r1,r2,…,rp),其中qp和rp分别为Q和R对角线上的第p个元素;I(k)是与控制量无关的向量, 其中W(k)作为扰动量,在整个控制时T
域内扰动量不变;F=[f,f,…,f] ; 为根据车间运动学模型建立的预测矩阵,具体为:
S33建立系统约束方程:
AuU(k)≥c
式中, 为从当前时刻k到预测时
域p的系统状态约束输出方程 的系数矩阵,且Yc min
≤Yc(k+p|k)≤Yc max,Ac为当前时刻k的系统状态约束输出方程yc(k)=Acx(k)的系数矩阵,Ac=diag(1,1,1,1,1);E=diag(1,1,…,1);Umin、Umax为系统控制约束方程中的最小、最大值, Yc min=[yc min yc min T T T
… yc min] 、Yc max=[yc max yc max … yc max] 、yc min=[d0 ‑∞ vmin amin jmin]、yc max=[∞ T
∞ vmax amax jmax] ,yc min、yc max为系统状态约束输出的最小值和最大值;vmin、vmax分别为主车的最小、最大速度;amin、amax分别为主车最小、最大加速度;jmin、jmax分别为主车最小、最大加速度变化率;
S34根据目标函数的标准二次型以及系统约束方程,求出控制时域内的最优控制序列,即期望加速度序列;并将计算出的期望加速度序列的第一个值输入运动控制层;
步骤4:车辆运动控制;
S41驱动/制动模式决策:
驱动/制动决策模块根据协同决策层输入的期望加速度ades与驱动转矩为零时的最小加速度amin的差值,按下式确定车辆运动控制模式:式中,阈值Δa取值大于零;若期望加速度ades减去驱动转矩为零时的最小加速度amin所得偏差绝对值不大于Δa,保持当前控制模式;若偏差大于Δa,为驱动控制模式;若偏差小于‑Δa,为制动控制模式;
S42建立模糊PID控制器,确定PID控制参数;
首先确定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变量及其论域,然后确定模糊控制器各输入输出变量模糊子集的语言变量,再建立模糊控制器各输入输出变量的隶属度函数,然后建立PID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的模糊规则,再根据模糊逻辑并按照设计的模糊规则对PID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进行实时调整,最后反模糊化得到三个参数的具体值;具体如下:
S421确定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变量及论域;
以期望加速度与实际加速度的偏差e及偏差e的变化率ec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e、ec的论域分别取为[‑3,3]、[‑2,2];以PID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kp、ki、kd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出,kp、ki、kd的论域分别取为[‑1.3,1.3]、[‑0.08,0.08]、[‑1.5,1.5];
S422确定模糊控制器各输入输出变量模糊子集的语言变量;
以{PB,PM,PS,ZO,NS,NM,NB}为模糊控制器各输入输出变量模糊子集的语言变量,表示模糊控制器各输入输出变量在正负两个方向的大小等级;对于期望加速度与实际加速度的偏差,PB、PM、PS表示加速度在正方向上偏差值的大小等级,ZO表示期望加速度与实际加速度数值相近,NB、NM、NS则表示加速度在负方向上偏差值的大小等级;
S423建立模糊控制器各输入输出变量的隶属度函数;
S424建立PID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的模糊规则;
以期望加速度与实际加速度的偏差e及偏差e的变化率ec为输入、分别以PID控制器的比例系数kp、积分系数ki和微分系数kd为输出,建立kp、ki、kd的模糊规则;
S425根据建立的模糊控制器各输入输出变量的隶属度函数,以及PID控制器的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的模糊规则,将各输入变量模糊化后、经模糊推理和反模糊化,求出模糊控制器输出量kp、ki、kd的精确值;
S43使用PID算法实现主车对前车的跟随控制;
根据确定的车辆运动控制模式和PID控制参数,由PID控制器调节被控车辆的驱动转矩或制动压力,对车辆的驱动或制动过程进行控制,达到对期望加速度的跟踪,实现主车对前车的协同跟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