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体系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确定目标干流河段鱼类的优势种群,将所述优势种群作为焦点物种;
根据所述焦点物种的生活习性、可行有效扩散距离和所述目标干流河段的水文、地貌学信息,确定所述焦点物种的栖息地及栖息地的优先排序和功能类型;
获取所述栖息地的生境参数,结合所述生境参数、优先排序和功能类型确定待修复的栖息地;生境参数为近自然度和整体概率可能性连接指数;
构建所述待修复的栖息地的场景推演模型,根据所述场景推演模型确定待修复的生境影响因子,具体包括:构建所述待修复的栖息地的场景推演模型,所述场景推演模型中包括多个生境影响因子;
多次调整所述场景推演模型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生境影响因子,获取每次调整后的所述待修复的栖息地的综合适宜度;
确定满足修复条件的所述综合适宜度对应的生境影响因子,即为待修复的生境影响因子;
所述可行有效扩散距离的获取方法,包括:
建立以有效扩散距离为横坐标、以整体指数为纵坐标的坐标系,所述整体指数包括区域连接总数、景观组分总数、Harary指数、面积权重指数和整体连接度指数;
获取每一个有效扩散距离内的所有潜在栖息地对应的上述整体指数的数值;
根据所得的整体指数的数值,绘制散点图和拟合曲线,确定每个整体指数对应曲线的第一个突变点的横坐标值,得到多个有效扩散距离的点值,该点值为研究区域内所述焦点物种的可行有效扩散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自然度根据第一公式确定,所述第一公式为:式中,YAi为所述焦点物种在建坝后第i个栖息地内的鱼群密度或停留时间,YA为建坝后同等水环境下的最大鱼群密度或最长停留时间;YBi为所述焦点物种在建坝前第i个栖息地内的鱼群密度或停留时间,YB为建坝前同等水环境下的最大鱼群密度或最长停留时间,m为所述栖息地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概率可能性连接指数根据第二公式确定,所述第二公式为:式中,ai和aj分别为第i个栖息地和第j个栖息地面积,m为所述栖息地的数量,pij为所述焦点物种在第i个栖息地和第j个栖息地之间直接扩散的概率;AL为所有所述栖息地的总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结合所述生境参数、优先排序和功能类型确定待修复的栖息地,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生境参数确定每个所述栖息地的修复等级;
获取符合预设修复等级的栖息地的优先排序和功能类型,确定待修复的栖息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综合适宜度根据第三公式确定,所述第三公式为:式中,CSI为待评价栖息地的综合适宜度,Frq为同一个待评价栖息地第r个观测位点第q个生境影响因子的无量纲化数值,R为同一个栖息地观测位点的数目,n为生境影响因子的数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焦点物种的生活习性、可行有效扩散距离和所述目标干流河段的水文、地貌学信息,确定所述焦点物种的栖息地及栖息地的优先排序和功能类型,具体包括:根据所述焦点物种的生活习性、所述目标干流河段的水文和地貌学信息,确定所述焦点物种的潜在栖息地及所述潜在栖息地的优先排序和功能类型;
获取焦点物种的可行有效扩散距离,将可行有效扩散距离内的所有潜在栖息地记为焦点物种的栖息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焦点物种的可行有效扩散距离,将可行有效扩散距离内的所有潜在栖息地记为焦点物种的栖息地,具体包括:获取焦点物种的可行有效扩散距离;
获取所述焦点物种的单次定向游动距离;
利用所述单次定向游动距离校正所述可行有效扩散距离;
将校正后的可行有效扩散距离内的所有潜在栖息地记为焦点物种的栖息地。
8.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体系构建方法的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体系构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焦点物种确定模块,所述焦点物种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目标干流河段鱼类的优势种群,将所述优势种群作为焦点物种;
栖息地确定模块,所述栖息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焦点物种的生活习性、可行有效扩散距离和所述目标干流河段的水文、地貌学信息,确定所述焦点物种的栖息地及栖息地的优先排序和功能类型;
待修复栖息地确定模块,所述待修复栖息地确定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栖息地的生境参数,结合所述生境参数、优先排序和功能类型确定待修复的栖息地;
修复因子确定模块,所述修复因子确定模块用于构建所述待修复的栖息地的场景推演模型,根据所述场景推演模型确定待修复的生境影响因子。